经歷25年研究,国卫院领先全球找到引起全身性红斑狼疮的致病基因,有助检测试剂及药物开发,加速病患诊断,达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之效。目前国卫院已开发出对应的检测套组,并找到潜力治疗新药,最快2年内能进临床试验,嘉惠国内的全身性红斑狼疮患者。

国内约有2万多名全身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多数患者为女性,且家族中也常发现不只一位患有SLE,据医界推估,平均每10个家庭会发现第2名SLE患者,但因诊断过程冗长,以现有的检测方式,每一名患者平均需要花2年时间才会被确诊,错过治疗黄金时机。

国卫院免疫医学中心特聘研究员谭泽华,1996年在美国发现名为GLK的蛋白激酶基因,只要该基因产生变异,就容易引发SLE,这项发现在当时学界已具有开创性,但当时仍缺乏实证依据,于是谭泽华在2007年返台后仍持续进行研究。

谭泽华返台后,2009年起率团队接续研究,进一步发现SLE患者的T淋巴细胞,会诱发IL-17A细胞激素大量产生,导致GLK过量,是许多自体免疫疾病的元凶,但具体成因多年来仍然悬而未解。

为厘清GLK与IL-17A细胞激素之间的关系,国卫院与台中荣总、高雄医学大学合作,共同收案431名检体,发现将近4成的SLE病患带有GLK的基因变异,若能定期追踪带有GLK基因变异的女性家族成员,可望提早诊断出SLE,及早治疗。

国卫院免疫医学中心助研究员庄怀佳表示,这项发现让国卫院开发出GLK基因变异的Q-PCR检测套组,相较以往的深度次世代基因定序每次要价1万元,Q-PCR检测套组每次只需花费数千元,目前正在申请专利,最快2年内进入人体试验。

谭泽华说,国卫院日前也发现治疗黄斑部病变的老药Verteporfin,可用于治疗SLE,经动物实验证实有效,可望发展为低价标靶药物,但仍有待进一步推展人体临床试验。

#全身性红斑狼疮 #国卫院 #发现 #SLE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