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出发前儘可能做足功课,收集汇整近期对于COP26相关报导及新闻,然而真正到达格拉斯哥,体验到的议题广度和深度,远比在国内接受到的资讯来的丰富。同行过去十多年皆投入参与此峰会的官方代表表示,上周各国领导人吸引世界目光,但真正重头戏是本周各国部长级谈判代表在一间又一间会议室磋商后的结果,字句锱铢必较,各国争取将对自身有利的文字列入会议文件,这才是各方较量的深水区。
外界注意焦点,不外乎哪个名人到场?那些大国领袖有没有来?发表什么演说,甚至团队排场、维安规格等谁比谁高。于是乎这几天媒体版面从比尔盖兹、欧巴马到奥斯卡影帝李奥纳多狄卡皮欧一举一动都是焦点;从美国总统拜登350人大团抵达,到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没能与会都受瞩目。然而,现在的深水区,才更是关乎峰会有无具体结论。制定规则,就能掌握接下来的减碳方式,说穿了,背后就是国家利益考量。
什么是国家利益?容我举例。观察团在与欧美各国民意代表交流,听取对能源转型、净零碳排路径的不同想法。当有鼓吹离岸风电是最永续的能源,多半是该国离岸风电产业市占率名列前茅;当有提及天然气经过碳排提炼后是「乾净能源」时,细察该代表家乡就是盛产天然气的大户。
甚至国内关注的核电议题,认定核电是过时能源技术者,其国内废核声量高涨;认定核电是绿色能源者,该国去年发电占比核电高达百分之五十;更甚者有个国家代表,经过深度讨论,他直言对核电没有特别立场,但事实是该国百分之九十仰赖电力进口,而发电来源有很大部份是核能发电,只是核废料问题?抱歉,那是出口国的烦恼。
因此,更进一步谈,全球聚集的气候峰会,绝非仅停留在环保议题的讨论。如果抱持这样态度,永远也达不成净零碳排。而净零碳排也并非一昧的限制,相反的,决定国家主要战略后,投入资源带动产业转型及研发才是关键,如同英国去年宣示,启动绿色工业革命十项计画,国家预算投入120亿英镑,预计创造25万个工作机会,涵盖范围包括运输、创新技术、及洁净能源等。
2050净零碳排目标并非只是减少,而是转型;并非只是对抗气候,而是与自然共存及调适;并非阻止经济的发展,而是下一波庞大商机的来袭。
用这样的角度看,就会清楚认知,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另外,以环保署主导的气候变迁因应法,政策高度与决策思维真的足够吗?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