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导表示,「双11」自2009年诞生至今已13年了。在自然界,这个年龄的猫狗都算高龄了;在电商界,天猫京东的「猫狗之战」也面临着「尚能战否」的质疑。多年来,「双11」的「成交额崇拜」在获得无数曝光的同时,也一步步走向自嗨和高处不胜寒的窘境:一方面每年都要创出「数」惊四座的新纪录;另一方面又为下一年打破纪录创造更大难度。但问题在于,想在模式上再有突破性创新,谈何容易?
报导指出,对平台而言,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调整统计口径。对用户而言,感觉「双11」越来越长;对业界而言,则是成交额越来越难以分析对比,不仅平台间横向没法比,就是同一平台纵向也越来越难比。今年「双11」,时间轴战报更是进一步淡化。显然,平台在加速给自己「解套」。
报导称,事实上,「成交额崇拜」不仅在数字增长上难以为继,对于很多乱象也难逃干系。
10月25日,工信部召开行政指导会,要求电商平台立即全面自查自纠零售、金融等相关产品的短信行销行为,不得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请求擅自发送行销短信。
11月6日,市场监管总局下发《关于规范「双十一」网路促销经营活动的工作提示》,禁止採取先提价后打折、虚构原价、不履行价格承诺等违法方式开展促销;不得通过排除、限制竞争及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路产品或者服务等开展促销;防止虚假交易、刷单炒信、虚假评价等不正当竞争违法行为发生。
报导分析,可以说,擅发行销短信、虚购原价、二选一、刷单炒信、虚假评价等,都是成交额压力导致的平台、商家动作变形,甚至违法违规,骨子里都是「成交额崇拜」在作祟。
报导强调,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大陆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至今已经4年,平台与商家不宜再以低价为卖点,继续围绕曾经的主要矛盾,诱导用户一次囤上一年用量的卫生纸、洗涤液、化妆品……这种低水准的刺激消费,不符合高品质发展的要义,成交额再高也无非是「寅吃更多的卯粮」。最终,平台急于求成、商家迫于无奈、用户困于算计、快递疲于奔命,过节变成了「过劫」。
报导建议,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双11」不应再把成交额奉为圭臬,而应加快从行销导向切换到科技导向。希望有一天,「双11」能从流量大战、销量大战变为「含科量」大战,成为平台和商家展示一年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用」成果的节日。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