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讲堂」首访台东!中研院跨县市科普演讲「中研讲堂」12日在台东高中登场,研究员从人类学及空间流行病学角度出发,不仅介绍大洋洲海洋文化,也省思本土文化与疫情控制。现场吸引台东地区4所高中职近200位学生,一同聆听这场知识飨宴。

在本次讲座安排上,由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郭佩宜以「感‧知大洋洲:人类学观点」为题,分享大洋洲的海洋观点;中研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詹大千则主讲「社交距离对于延缓COVID-19疫情的影响」。

「Rafule oka!」郭佩宜先以索罗门群岛语言问候开场,随后并在演讲提到,对海岛住民而言,海洋才是主体,岛屿彼此间的连结比陆地面积更为重要,大洋洲岛屿的社会也有了独特的「共享」概念。

台东高中学生在演讲后提问,好奇大洋洲的经济体系如何运作,郭佩宜解释,索罗门群岛除了主流货币体系之外,也有传统的贝珠钱,有其自己的一套价值,相对不受国际货币的影响,可供世界参考。

以统计学深入公卫传染病研究的詹大千展示大量数据、地图及图表,说明防疫政策背后的流行病学原理与数学模型。他以双北人流图为例,回头探讨今年三级警戒的成效,不仅是人流数量的改变,还有结构上的改变,促成疫情的控制。

詹大千指出,从图表中可以看到在社交距离、戴口罩、疫调及隔离检疫的政策多管齐下后,RT值可降到0.86以下,是防疫有成的重要措施。其科学原理就是将复杂的传染病关系,化约成数学式,并对环境接触率与病毒传染效率进行推估与控管。

詹大千也说明,居家隔离的14天,也是针对发病传染期的观察与研究,在风险管控、快筛检测等措施搭配下订出的合理规范。

现场学生提问,长期防疫所产生的心理压力是否导致反效果?詹大千说明,相关政策的确会造成医疗体系及民眾很大的压力,而换个角度想,已有研究指出防疫规范採早期严格、慢慢放松的效果是相对较好的。

中研院表示,本场次讲座吸引台东高中、台东女中、公东高工及育仁高中学生到场参加,而院方自2018年起推出跨县市科普演讲,台东是中研院跨县市科普演讲的第7站,未来,「中研讲堂」还会规画造访其他县市,继续邀请研究人员到现场与大眾直接互动。

#中研院 #演讲 #大千 #研讲堂 #大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