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传媒陈朝平专栏】我合理怀疑台湾这波物价上涨,会不会是五倍券惹的祸?至少,和五倍券的发行,脱不了关系。根据主计处的统计,今年10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变动最凶的当属交通和通讯类。

我不知主计处所谓交通和通讯类何所指,不过,寻常百姓最有感的便是汽油价格的「只涨不跌」,至于手机等通讯费用,基本无感。那么,油价上涨,会是影响民生物品和生鲜蔬果食物价格上涨的那只蝴蝶吗?

央行总裁杨金龙不是说:「蔬果价格受季节性影响,不会回不来」吗?鸡鸭鱼肉价格不也应该也是如此?为什么,这波民生物资和生鲜食物,涨声响起后,就不见它下跌呢?

咱们的政治人物不像德国前总理梅克尔,公余之暇会亲自上超市买菜下厨,杨金龙和王美花肯定是不上菜场的,不论是传统市场还是大卖场、量贩店还是超市。

也因此,他俩压根儿搞不清楚,试图在量贩店和大卖场设置「平价专区」来平抑物价,不但是缘木求鱼,搞不好还会火上加油。不知道有没有人察觉,量贩店大买场这两个月推出的特价商品,和五倍券的使用,时间上颇有巧合之处?

眾所周知,五倍券千呼万唤始出来,早已错过了纾困的时机,阮囊羞涩、需钱孔急的民眾,若非倒地不起便是早已借贷度日,哪里还会等五倍券到手后,再来豪迈消费?

领取五倍券且能优游自在去消费的,基本上都属薄有资产;有钱有閒的英英美代子。那么,他们如何使用五倍券呢?由于纸本五倍券分1000元、500元和200元三种面额,且不找零,再加上各大买场的搭配五倍券的促销方案,多以整数为准。

因此,从消费者心理角度,使用五倍券消费的最佳路径,就是批量购买,囤积必要民生物资,或是购买平日舍不得消费的货品。

前者,可能是沙拉油、橄榄油、包装米、麵食、进口的高价食品以及每人每日必用的卫生纸。后者可能就是日韩欧美进口的饼乾、葡萄酒或是一些保健食品。

量贩店大满场的行销人员可精了!他们看准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因此,这一阵子,他们推出的特价商品、买一送一的产品,基本上都是瞄准了可以较长时期摆放的商品。

涨价的魔鬼,就藏在这细微末节处。10包、12包、120抽的卫生纸,三大包特价xxx元,有心换算的顾客,不难发现,其实,每包平均价格找了3、5元,沙拉油、酱油,第二瓶减价若干,仔细一算,每瓶价钱可比9月以前涨了 10来块;冷冻豆腐三块装的,算你45元,其实每块豆腐足足涨了3块钱不等。

没等政府发话,行政院坚持不发现金发五倍券的当下,量贩店大卖场早就摩拳擦掌准备推出特价促销方案,就等着掏光有小钱、也有小閒(当然不是潘驴邓小閒那种富有与閒暇)消费者的口袋!

相对于价格纹风不动、甚至节节上涨的生鲜蔬果,鸡鸭鱼肉,特价促销专区不就是另类的「平价特区」吗?

上菜场的人都知道,真正的「平价专区」,其实是在传统市场。传统市场摊贩,栉比鳞次,货品物品齐全,食物价格都办标明在纸板上,消费者很容易便能货比三家,而饶富人情味的摊商还会提醒主顾:「葱太贵,买少点」、「今天波菜价格还太高,过两天再买」、「番茄价钱还是贵,买别的吧!」、「最近鱼少,先吃这种鱼吧,便宜点」、「最近猪杀得不多,价钱比较贵喔!」也因此,消费者会自动选择较平价的生鲜蔬果和食物,发挥平抑物价的功能。

高价的生鲜食物无人闻问,摊商会趁着快要收摊时,自行降价,也会凭着经验,增减进货,摊商与消费者合作,发挥自由市场经济的功能,让价格逐渐恢復平稳。

最重要的是,传统市场,小额交易,三十、五十都可以,半斤四两也没人嫌,更没人会跑到传统市场批一口气买上5罐沙拉油、30大包卫生纸。

正因为大面额、不找零的五倍券,在传统市场无用武之地。五倍券全流向连锁量贩店、大卖场和小超商,有意无意地促发了特定商品价格的上涨,这些特定商品,基本上和国际油价没甚么鸟关系,和各国港口堵塞、货运涨价,也没甚么鸟关系。

回头想想,苏光头若是不坚持搞五倍券,而是效法世界各「民主同盟国家」,直接将纾困金匯入民眾的户头里,或是转入民眾的悠游卡、健保卡里头,这波物价乱涨,是否可以避免呢?至少,可以稍稍减缓吧?

要不,为什么大陆的民生物资、生鲜蔬果和鸡鸭鱼肉价格没啥大变动呢?

杨金龙说,部分物价上涨是哄抬炒作,他会不会是在暗示政府就是哄抬物价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呢?还是那张看得见的嘴?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

#传统市场 #量贩店 #振兴五倍券 #振兴券 #五倍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