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澎湃新闻26日报导,德国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红绿灯」联合政府将于12月初正式成立,对中国强硬表态的组阁协议文本出炉。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欧洲研究」特色研究生班负责人胡春春表示,这份组阁协议的对华表态,非常明显地体现绿党和自民党色彩,而不是社民党色彩。」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指出,这体现出新执政联盟「为革新而革新」,但仍希望保持中德关系在比较稳定的架构内运行。他说,新的三党政府如何在部门利益分歧和党派政见差异的双重矛盾中,体现相对一致、统一、平衡的对华政策,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澎湃新闻报导,对于德国三党组阁协议中的涉华表述,崔洪建分析,首先这体现了新执政联盟「为革新而革新」。他指出,执政联盟想树立自己形象,对美、对俄、对华想打造有区分的立场。梅克尔时期中德关系积极面大于消极面,合作大于分歧,而新联盟想要「革新」,刻意对以前的表述做出了比较大的修改。

崔洪建指出,尽管中德关系的消极面可能增加、摩擦可能增多,但是这三党还是希望保持中德关系在比较稳定的架构内运行。「协议中对华三重定位还是提及伙伴和合作,在顺序上目前还是把合作放在第一位,这实际上也表明三党内部有所妥协。」崔洪建表示,之前德国的对华政策也包含社民党的主张,社民党目前也是执政党,「红绿灯」联盟想要革新也不能把社民党「革掉」。

德国电视一台则评论:「红绿灯并没有计画完全改变对华政策的路线,但是想显得更加自信。」

与2018年梅克尔领导下的基督教联盟党(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党达成的组阁协定相比,此次「红绿灯」三党对华姿态显然更为强硬。2018年的协议虽然有一些负面措辞,但称要加强与中国的伙伴关系,并称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德国经济界的「巨大机会」。梅克尔今年11月接受路透社专访时也表示,「我认为完全(与中国)脱鉤是不对的,对我们有损害。」

这份组阁协议中的对华立场,未来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予以落实?

胡春春表示,相对两党合作,三党组阁谈判的局面更为复杂,这份文本是一个妥协的结果,三个党派都在文本中找到了「存在感」,但这种「存在感」在多大程度上能形成德国真正的对外政策,在具体的国际议题上贯彻下去,还是要看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势力所进行的角力。

一方面,德国自身需要消化三党执政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国际背景和德国国内背景来理解这些表态。胡春春认为:「夸张地说,三党协定涉华部分是对跨大西洋关系、对美国对华立场的表态;极端地讲,这就是向美国表态的文本。」

崔洪建认为,实践中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绿党和自民党从不同角度、各自分管的部门体现自己对华政策所谓「革新」的一面,包括强硬的态度、对中国内政的干涉;但一旦矛盾出现,又需要社民党来调和。

崔洪建表示,「短期内中德关系会有比以前更大的风险,尤其是舆论和外交层面的衝突可能会有增多的趋势,但是对双方实际利益影响可能并没有那么大。如果双方有意识共同管控分歧,可以把一些所谓观念上、话语上、表述上的激进和冒险色彩对实际双边关系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党之中最难合作的就是绿党和自民党。」胡春春举例说,对于是否要在德国许多高速公路上限速的问题,绿党以环保为由支持,而自民党以个人自由为由反对。胡春春指出,需要关注各党未来作出妥协后能否安抚自己的传统选民。

崔洪建表示,「接下来新政府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内部的三党权力分配,和各部门的职能磨合。」各方本来有分歧,而且三党博弈的难度远远高于两党协调。梅克尔执政时期形成的对华政策模式是,总理府制定基本规则,外交部处理具体事务。当中德双方的事务性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再由总理府来主导,通过领导人会晤或政府间对话来加以平衡。

但是新政府是否有可能形成这样的「分工模式」,仍有待观察。崔洪建表示,绿党的对外和对华经验不像社民党那样丰富,若与总理府出现分歧,绿党可能坚持观点,不会很快妥协。

#德国 #三党 #社民党 #协议 #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