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渐转冷,大多数人也会开始食用姜母鸭、烧酒鸡、麻油鸡、羊肉炉、药炖排骨、十全大补等进补,但中医师提醒,同一道药膳,有些人吃后觉得滋补,但有些人可是会吃出毛病的!

●盲目进补 恐愈补愈虚

奇美医学中心中医部总医师梁佑尔指出,冬季人体消化机能活跃,胃液分泌增加、食量大增,最适合饮食调理,但是切忌盲目进补,否则愈补愈虚。

不少人常误以为天气冷就应大量温补以御寒,殊不知,现代人营养过剩、忙碌、少运 动的生活饮食型态,体内常有郁热;加上天冷活动量减少,产生「外寒内热」,若大肆助阳,便会发生失眠、口腔溃疡、便秘、痔疮、皮肤红疹等上火的症状,因此,温补时,循序渐进和对症进补才能有效。

(示意图/常春月刊提供)
(示意图/常春月刊提供)

●低温刺激胃酸 胃部蠕动减缓

此外,梁佑尔强调,消化好才有利于营养吸收,否则补了只是加重胃肠系统的负担,甚至产生腹胀、胃痛、拉肚子的不适。低温会刺激胃酸,但胃部蠕动反而减缓,食物容易积滞,对于平常消化不良或食欲不振者,恢復胃肠功能是冬天进补的重点。

●两类体质 进补须注意

第一是体瘦、长期晚睡、大便偏乾、容易皮肤过敏或长痘痘、身体常觉燥热,舌头细瘦加上舌色红、舌面有裂纹,属于中医「阴虚 有热」。

第二是肥胖、饮食油腻、脸容易出油、身体困重或酸重、大便软黏,舌头形状胖而舌苔厚,属于「痰湿内盛」的体质。

梁佑尔提及,这两类体质进补时,尤其需要谨慎。建议可用清补、通补的方式,选择甘润生津又好消化的食材,例如百合、杏仁、莲藕、山 药、木耳、大白菜、白萝卜等,痰湿重则加上砂仁、白豆蔻、薏苡仁等。

●冬季养生重「养阴藏阳」 调整饮食助消化

立冬后,大自然的阴气渐盛、阳气潜藏,秋冬交替之际,气温变化大,是呼吸道、 心血管疾病的好发季节,此时养生应着重「养阴藏阳」的原则,天寒时可适度补充桂圆、肉桂、羊肉、丁香等温中散寒之品,但也不要过度燥热,宜搭配滋阴、助消化、补肾,以助养藏。

梁佑尔提醒,冬令进补只是养生保健的一个面向,中医讲究天人相应,还需要注意保暖避寒、休养生息,适当的运动锻炼和脑力活动,并注意调整好饮食消化,方才有益于养生。

文章来源:本文由《常春月刊》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
#常春月刊 #进补 #中医 #姜母鸭 #羊肉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