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15日在大陆《环球时报》撰文指出,西方政客和舆论最近频繁指责和炒作中国搞「经济胁迫」。前期炒作主要聚焦于中国藉抗疫物资搞「胁迫外交」,还把中澳关系变冷解读为中国对澳执行「经济胁迫」所致。近期更是将全球供应链的局部断裂归结为中国「经济胁迫」,声称要确保全球经济稳定和秩序正常化就必须合力应对中国「经济胁迫」问题。例如在刚刚结束的利物浦外长会上,七国集团(G7)又对所谓中国「经济胁迫」进行大肆鼓噪。
章玉贵说,就连经典资本主义国家最为集中且制度优越感十足的欧盟,也试图将自己塑造成深受中国欺负的「弱势群体」。世人注意到,美欧日前举行的第二次「中国议题对话」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将中国描绘成国际经济秩序的破坏者,声称要丰富和加强供应链以及解决「经济胁迫」问题。一向以「理性」与「稳健」着称的欧盟委员会,也在部分政客的唆使下酝酿推出一项针对中国的政策工具,核心议题就是「应对经济胁迫」。
章玉贵表示,充分的资讯、准确的资料和科学的分析框架是理性判断与决策的前提。仔细分析西方近期密集炒作中国「经济胁迫」话题背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WTO)以来的经济发展成就大大超出西方预期,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越来越表现出对中国崛起的巨大不适应。
二是以美国对华贸易霸凌为代表的「经济胁迫」外交遭遇重大挫折后,西方国家试图通过大打「经济胁迫」牌形成对华经济围堵统一战线,将本国治理失败的祸水引向中国。美方在2018年单边挑起对华经贸摩擦近两年后与中方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定》,这既是由于受到来自企业和市场等诸多方面的压力,也是其面临国内外政经形势变化的结果。
三是试图通过妖魔化中国经济形象来颠覆国际认知、转移国际矛盾,实现以最小代价撬动集体利益最大化的战略意图。
章玉贵称,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时代,国家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集中到对核心技术和重要产业布局的掌控上。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各种衝击已经导致国与国之间的互信受损,在如此严峻形势下,一些西方国家如果再无视本国治理的失当反而试图把炒作中国「经济胁迫」当作转移国内矛盾的「灵丹妙药」,那他们到头来只会吞下自己种下的苦果。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