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北风吹拂,刚过了胡麻盛产季的台南西港,农地休养生息。然而,在当地建厂近一甲子、以生产白胶闻名的南宝树脂,上上下下正忙成一团。

现场氛围略显紧绷,来自与时间赛跑的压力。再过两周,一套能计算厂区碳足迹、花费八十万元的软体,就要安装在南宝旗下11座厂。接着,最慢2022年3月底,他们就要盘点完这些工厂的碳足迹,然后逐一申请国际认证。

这个近100天的大作战,源自一个让眾人跌破眼镜的承诺:2021年6月,资本额仅12亿元的南宝,竟率台湾化工业之先,第一个承诺要在2050年达到碳中和,比规模大它800倍的台塑集团、500倍的远东集团,都还来得快。

复制24年前淘汰赛经验

早就成立制鞋台湾队

「客户那边,迟早会要求的。」南宝执行长许明现缓缓说出身为Nike供应链一员的他们,愿意「超前部署」的第一个理由。

虽然台湾人对南宝的印象,是儿时美劳课人手一罐的白胶,其实,该公司四成营收来自黏合运动鞋底、鞋身的「鞋胶」,该产品不仅市占居全球之冠,更是运动鞋霸主Nike的第一大供应商。

南宝明白,儘管之于客户,自己是中间还隔了制鞋厂的第二阶供应商,尚未被强制要求减碳,但许明现说:「这只是时间早晚,我们不可能置身事外。」何况,还有第二个理由──那是24年前,一场残酷的供应链重整。

1997年,Nike在几乎无预警的情况下,宣布自家鞋胶材质将从有环境疑虑的油性胶,换成无毒性的水性胶,霎时,数量达十多家、遍及各国的鞋胶供应商,因为拿不出水性胶,大举退出供应链,来自台湾的南宝却在这波震盪中挺住,没被淘汰。

原因,就在1990年,南宝接触到低刺激性、高环保性的水性树脂后,有感于「这个时代一定会来临」,于是投入开发。

不过,拥有水性的技术,只是挺过第一关,考验仍未结束,「当时Nike是从简单的鞋型先用(水性胶),再慢慢导到难的鞋型。」眼看技术跟不上的对手接连被淘汰,当时南宝董事长吴政贤身处的南宝研发团队,决定找来制鞋厂宝成、丰泰,及鞋材厂三芳,在对手还没意识到「团结力量大」之前,抢先组成「台湾队」。

经过3年,南宝终于在这场淘汰赛中生存了下来,Nike供应链原本近20家的鞋胶供应商,也缩减到仅剩五家,南宝就是靠着这一役,奠定现在第一大厂的地位。

面对新趋势,如果不提早布局,一旦典范转移,变成你得追趋势,此时被淘汰的风险也越大。吴政贤说,「所以我们一定要走在前面,让别人跟着我们,这样才会有话语权。」

欧盟将课碳税 衝击五大产业

美、日可能跟进 台企不能再蹉跎

如同南宝执行长许明现所言,所有企业被卷入这场碳中和的风暴里,将只是「时间早晚」而已。那么,如果一家中小企业想要提前因应,该怎么做呢?或许率全球之先课徵碳关税的欧洲,可作为台湾的一面明镜。

在欧盟2021年7月公布的《碳边境调整机制》(CBAN)草案里,首先,有关碳排量的申报,是以「产品」为单位,而非以「企业」为单位,并且,申报的频率也不是1年申报1次,而是每1季、即1年4次,「它要你拿出连续(碳排)数字,而不是1年碳排多少。」友达前总经理、零碳大学校长陈来助指出。

其次,草案规定,从2023至2025年的过渡期开始,输入欧盟的列管产品,每季都申报的碳排量,都得涵盖直接、间接的排放数据,「也就是说,CBAN不只要你盘自己的碳排量,还逼你去盘、去要上下游供应链的碳足迹。」安侯永续发展执行副总经理林泉兴解释。

面对碳中和趋势,台湾149万家中小企业,没有谁是局外人。「无论是零碳或是数位转型,台湾中小企业迟早都要面对,早做一定比晚做好。」陈来助认为,利用转型垫高竞争实力,反而成为突围困局的武器。

更多内容,请参阅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306期)

文章来源:今周刊
今周刊1306期
今周刊1306期
#三芳 #全球 #南宝 #丰泰 #台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