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多年谈判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终于在今年1月1日生效,长期以来台湾所担忧的状况终究要面对。这个由东协10国加中、日、韩、纽、澳等5国形成的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协定,覆盖了全球约1/3的人口与经济产值,因此RCEP当中愈是工业化的国家愈有利,例如中日韩。对大量依赖亚太供应链的台湾而言,不论是长期或短期都会有不小的影响,必须儘快寻找应对之道,否则很快就会嚐到苦头。
做为全球最大的自贸协定,RCEP与其他自贸协定的差异可以从几个简单的数字上看出来。RCEP目前有15个成员国,区域内有约22亿的人口,约占全球近1/3,其中半数以上在中国大陆;GDP总量约26.2兆美元,亦占全球近1/3,其中有超过半数在大陆。相较于美、墨、加的北美自贸协定(USMCA)外贸总额占全球28%,以及欧盟27国占全球18%来说,RCEP都有更大的体量优势。
RCEP实施后,成员国之间的关税会大幅下降,立即生效的零关税商品比例将超过65%,然后用大约10年时间,将15国间90%的商品降到零关税。一旦达到这个目标,除了极少数有独占技术能力的商品之外,台湾将因关税问题而无法在亚太地区保持竞争力。
由于在RCEP当中有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如中、日、韩,以及足够的人口做为消费市场,也有更大的农业与自然资源供应工业生产的原料需求,未来RCEP将形成比欧盟更为全面的内部经济规模。如果依协定中所揭橥的几个目标,如智慧财产权、电子商务与市场竞争规则上建立共同规范,亚太地区可以成为全球成长最快的自由贸易集团。
不过,由于RCEP的15国各自的体质与规模差异,各国获益的程度并不均等,专家指出,以工业化的程度与规模来看,最大的赢家当然是中国,其后则是日本和韩国,甚至有人认为这个协定根本是为中国量身打造的。因此中国未来如何在其中运用其巨大的经济体量来调节各国的利益分配,是RCEP未来成功运作最重要的关键,换句话说,如果中国主导与协调的能力不够,就会成为RCEP运作上最大的隐忧。
未来可以预见的是,中国与日本、韩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紧密,但却经常受到政治上的干扰而影响贸易关系,这些国际战略的、歷史的与领土争议等问题,将是中国未来主导RCEP运作中最大的考验。先前印度也曾加入RCEP谈判,但后来退出,其考虑的因素除了与中国商品相互竞争性较高,很重要的还有边界纠纷与地缘政治问题。中国虽然有意藉贸易协定来逐步化解两国矛盾,但显然印度对彼此关系的前景并不看好。
除了几个工业强国之间的矛盾之外,RCEP另一个问题在于对协定内的农业国家未明确订定农业与劳务输出的条款。如此一来,原本可以依赖东协来推动其农产品与劳务出口,一旦进入RCEP就可能立即受到衝击,他们利用运作超过半世纪的东协机制所建立的贸易关系将发生巨大变化,很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不过专家认为,RCEP达到完全撤除关税壁垒需要长达20年的时间,原东协国家有相当的时间来适应并融合到新的自由贸易协定当中。
RCEP另一个重要变数则是美国未加入,前美国总统欧巴马建构的TPP也被继任的川普放弃,其他成员组成了CPTPP协议,而且中国也申请加入这个原本用来抵制它的协定,目前结果还难以预料。如果中国在RCEP当中运作顺畅并遵守相关规则,其加入CPTPP的可能性会大幅提高,北京还是会成为整个亚洲经济增长最大的引擎,也势必会逐步改变亚洲国家与美国之间的依赖关系。
至于台湾受到RCEP或甚至CPTPP的影响更是极为巨大,目前台湾对外投资大都集中在亚太地区,对RCEP国家出口占60%、投资占65%,传统产业如石化、机械、纺织、钢铁等产业输出口到RCEP会受到较大的衝击。传产虽然占出口额不大,从业人员却占就业总数7成,影响所及是社会问题与选票,没有哪一个执政党敢忽视这样的问题。
未来RCEP将进一步在投资上开放金融、电信等服务业,对占台湾GDP高达6成的服务业对外输出,将是更大的挑战。虽然有论者认为台湾未加入RCEP可以用参加CPTPP来弥补,但台湾与CPTPP国家的出口与投资远比对RCEP国家少,经济利益的影响仍有不少差距。另外一种途径则是选择透过加入中国大陆的大中华市场来参与RCEP,但也有人担心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与受制于大陆的政治问题。无论如何,在RCEP生效后,经济发展前景已出现危机,政府应尽快与学界专家们商讨应对之道并着手布局,因为情势与时间都已非常紧迫了。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