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11日在大陆《环球时报》撰文指出,有人用「低人权优势」概念对比中西劳动力状况,认为这是中国经济竞争力很重要来源,更多人引申到社会领域,说中国重视集体主义,就是一种「低人权优势」,不重视个体生命。而西方,特别是美国,更重视个人权利,更关注个体生命,因此人权成本高,和中国竞争受到限制等等。这些说法在西方成为攻击中国的常规套路。在大眾文化领域中,更有一些人用诸如《抢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等电影强调西方珍视个体生命,极力渲染个体生命神圣高于一切,试图用「低人权优势」否定中国。这些说法极为简单和粗陋,却已经成为一种刻版印象,影响了不少人的观念。

张颐武表示,随着新冠疫情在西方大范围传播,持续对于个体生命构成严重威胁,不仅大量人口染疫,也有大量人死亡。在美国,因新冠病毒死亡人数超过80万人。而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有效遏制了疫情的传播。

张颐武称,一些西方媒体在分析中国抗疫时,让人吃惊地竭力宣称,中国清零政策经济代价巨大,不可持续;西方反被认为是保持经济发展,肯定西方「与病毒共存」策略具有「韧性」,人员染病或死亡被视为不可避免;反而将中国「清零」保护更多个体健康,视为可能在和西方竞争中落于下风或即将失败的徵兆;认为西方的抗疫举措是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为。

张颐武指出,清零对于个体健康的关怀,被一些西方媒体认为是经济上不划算的,因此劝告中国放弃清零政策。如BBC去年10月分析一段代表性论述:「短期来看,随着欧美持续放开并适应与病毒相处,经济需求将被释放;与此同时,实施零容忍政策的亚洲经济体将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即如果不放宽限制,经济地位可能会受到实质性损伤。」最近几个月来,西方主流媒体报导随处可见这样论述,关于Omicron衝击的报导这种说法更是普遍。似乎美国80多万死亡,反而是没有了拖累,在和中国竞争更具优势。同时,西方报导对染疫死亡表现出听天由命,甚至是冷漠、淡然态度。

张颐武强调,这才是真正的「低人权优势」。美西方一定程度上无视个体生命死亡和生命健康受到严重衝击,反而用淡漠和无视获得对于中国关怀个体生命的「优势」。这显示出西方社会在这方面非常实用主义的态度,大量人口病痛和死亡,和取得经济与竞争优势相比,似乎更不重要。这种价值观在中国当然难以被接受。而这种说法在西方的流行,正好说明了之前对于中国指责的虚妄和片面。

张颐武认为,一些西方政府的抗疫举措,正是利用「低人权优势」获取经济和全球竞争好处的策略。这种策略的实际效果,不可避免地受到广泛质疑:大量人口染疫,社会必然会付出巨大代价,由此想在经济和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是没有根据的。这也说明,西方一旦遇到真实的挑战和严峻的状况,所谓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怀,就成为一种空洞的说法和没有现实根据的宣传。新冠疫情的现实发展,戳破了西方之前对于中国的无端指责,反而让西方本身用「低人权优势」来描述自身。值得深思。

#中国 #张颐武 #优势 #人权 #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