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研究发现,新冠病毒暴露到空气中达20分钟时,感染能力就会丧失90%,而且多数在5分钟内感染力就会下滑,研究认为,病毒离开肺部后,环境中的湿度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导致传染力下滑,凸显保持社交距离及戴口罩的重要性。
英国《卫报》(The Guardian)报导,至今学界关于新冠病毒能在微小飞沫中存活多久的研究,都是透过喷洒病毒到密封容器中进行实验,这种模式的实验结果是,3小时后仍能检测出病毒,不过却不能准确复制人类咳嗽或呼吸的状况。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Bristol University)团队改变实验设计,他们使用能够自动释出任意数量、带有新冠病毒的微小粒子的装置,并且使用2个电子环,让气溶胶粒子能在电子环间飘浮。实验期间控制环境温度、湿度及亮度,依据不同时间点搜集这些粒子,来测试当中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
研究认为,当病毒粒子离开相对潮溼、二氧化碳浓度高的肺部环境,它们很快就失去水份、变乾,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也和酸碱值(pH)快速上升有关,这2项因素都干扰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
研究发现,粒子变乾的速度又和环境湿度有关,例如湿度低于50%,相当于一般办公室的湿度,新冠病毒在5秒内就丧失了约一半的传染力,接下来病毒传染力下降的速度会趋缓,后续5分钟进一步丧失19%传染力。在淋浴间等湿度为90%的环境下,病毒传染力下降的速度更缓,5分钟后剩下52%的粒子还有传染力,20分钟后只剩下10%。之后,这2种环境下的病毒传染力就几乎没有差别。
研究结果再一次表明新冠病毒短距离传播的重要性,显示维持社交距离及戴口罩可能仍是防范感染的最有效方法,相较之下,保持空气流通虽然仍有效,但影响力降低。
报告主要作者、布里斯托大学气胶研究中心(Aerosol Research Centre)主任瑞德(Jonathan Reid)表示,「人们聚焦通风不良的空间,认为病毒会透过空气传播数公尺远、或是整个房间,但我认为最大风险仍是和别人近距离接触。」
瑞德说:「当你距离更远一些,不只气胶浓度稀释了,具传染力的病毒也较少,因为随着时间,病毒已经失去感染力。」
他说,这代表和友人在室内聚餐时,两人相互感染的风险,较被房间另一头的人感染的风险更高。研究重申在无法保持社交距离的环境下,戴口罩的重要性。
不过英国利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病毒学副教授葛里芬(Stephen Griffin)仍强调保持通风的重要性。他说空气不流通,气溶胶很快就会充满整个室内空间,假设房间内有确诊者,室内将会充满病毒。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发现空气温度并不影响病毒感染力,与普遍认知病毒在高温下感染力较弱的印象不符。
这份研究尚未经过同侪审查。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