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社群网站上看到以大学生为对象的招募海报上,大大写着「意志力也是一种证照」,我感到很大的衝击。大学生已经为了要满足韩国社会要求的GPA(学业成绩平均点数)四分,多益九百分,越多越好的证照等高标准而忙得不可开交了,但是这句文案却让人有「只有这样怎么行?精神健康要怎么办?连这个也得兼顾,才有可能在这激烈的竞争之中生存下来」的感觉。
在最近新创产业的招聘广告中,也可以看到「不会职业倦怠,具有良好恢復弹性的人」的徵人条件。这跟前面提到的海报让我有一样的感受,年轻人在激烈厮杀的竞争中,为了满足学经歷、眾多证照的要求,在开始工作前就已经陷入倦怠了;但是让他们陷入这样处境的企业与社会,却希望年轻人拥有不会陷入职业倦怠的「意志力」,这难道不是既矛盾又残酷吗?
当然,不是完全无法理解企业或是管理者的立场。前文提到的学者马斯勒表示,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到员工的生产力,还会影响团队工作的成果,危害整体职场气氛。根据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简称APA)的调查显示,比起没有职业倦怠的员工,饱受此困扰的员工辞职寻找其他工作的可能性高出二点六倍,请病假的可能性高了百分之六十三,去急诊室的可能性也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三。在这种情况之下,还要在全世界普遍低迷的经济成长中生存, 因此更需要有能力且健康的人才。
但是(请仔细听清楚),不管选用意志再怎么坚定的人才,也很难从根本阻挡职业倦怠。想要预防职业倦怠,理所当然必须从根本原因改善,因为原因不在于个人,而在于组织。从引起工作压力的诸多原因来看,可以明确地发现,职业倦怠的确起因于公司及组织。身为临床医师,我可以谈论个人要如何在这职业倦怠时代中生存;但是事实上,预防与治疗职业倦怠的主要重点还是职场与组织,因此组长级以上的主管、CEO、人事主管,哪怕只有一个人,也希望有人能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二○一九年十一月的一场访问中,马斯勒提到了煤矿里的金丝雀的故事。从前的矿工如果要进入矿坑深处时,会带着金丝雀一起去,因为金丝雀对氧气相当敏感,也比人类脆弱,所以当金丝雀停止歌唱或死去时,就代表此地不宜久留,矿工们必须赶紧离开。在进入矿山之前都还很健康的金丝雀,进去之后不再歌唱或死亡,难道会有人说「金丝雀怎么那么脆弱」吗?不会的,没有人会这样说,因为答案非常明显,问题不在金丝雀,而是矿坑的环境啊。我们正从错误的角度攻击问题。对于世界卫生组织将职业倦怠归类为导致疾病的危险因子,马斯勒表示忧虑,「当世界卫生组织将职业倦怠归类为疾病,会让人产生问题根源不在于公司,而是个人的错觉。」当职业倦怠成为疾病,人们就会认为生病的人应该接受治疗,也很容易会认为问题不在环境、也非雇主或组织的责任,而是他这个人。
我们不该把员工精力耗尽的责任单纯归咎于个人,而是应该向组织追究原因。身为主管或老板,请扪心自问,是什么原因让职员不健康?为什么现在的职场环境会让他们消耗殆尽?又该如何才能保护每天在这里工作的人?
观察员工们工作环境与条件,仔细检查数据,此外,最重要的是请向员工提出几个问题:他们在公司时因为哪些事情而感到挫折?什么样的情况会激励他们?并请倾听他们的答案。领导者与主管对工作环境正确认知与改善,可以减轻员工的压力。
以公司的角度而言,为了让一个人能恢復弹性,提供瑜伽、冥想、谘商等支援当然是相当值得肯定的,但最重要的是要改善不合理且不受控的工作环境与组织结构,因为这才是造成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请让员工们感受到公司正在改变。
(本文摘自《我做了什么会产生职业倦怠》/大块文化)
【内容简介】「在一个病态的社会适应良好,称不上真正的健康。」──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在下班的前十分钟主管才通知要开会;每天为了应付其他同事的需求,永远把自己工作的优先顺序往后放。
资深员工的能力已经过时,却任性又爱发脾气;身为后辈因为职称差异,不能反驳,只能默默忍耐他们的不合理。
每天都被数字跟业绩追着跑,明明社会整体经济下滑,但公司却认为每年业绩数字都会成长。如果没达到业绩目标,甚至要在公开会议中被羞辱。
下班时累得想哭,回到家顿时松了一口气;上班前的通勤路上想着,如果从月台上跳下去,是否就不用进公司了……
为什么工作越努力,生活就越痛苦?
作者安珠延是韩国着名的精神科医师,在书中他提到,前来就诊的患者最常提出的问题是:「我做了什么会得职业倦怠症?」当我们身心俱疲时,往往先责怪自己,认为是自己的抗压性不够、太脆弱、与他人相比不够认真努力,所以才过得不好。然而事实上,一个高度压力导致过劳的社会,问题并非来自于个人,而是公司与社会交织形成巨大的压力。我们活在一个过劳的社会,这个还社会鼓励我们做到倒下前不能喊累;正因如此,我们才更需要理直气壮地照顾自己。
不是只有工作量大才会产生职业倦怠
虽然一般认为导致职业倦怠的主因是过多的工作量,但也不一定是工作量本身造成的:
工作表现越好,就会被交付更多工作;业务责任过于广泛模糊,分不清楚权责;主管干涉太多,缺乏自主权而无能为力;过多的工作量却没有适当的补偿,补休和加班费不成比例……
职业倦怠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工作或社会环境的问题。
越是想适应病态的社会,身体和心灵就会消耗殆尽,开始对工作感到厌烦、乏味,开始觉得一切人事物都毫无意义,甚至变得愤世嫉俗。
每个人都有资格好好照料自己疲惫的身心
没有所谓的「喊累的资格」或标准,无论是谁,都要拥有照顾自己的时间与态度。
安珠延表示,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因此都应该好好受到守护。先从照料自己开始,摆脱「必须独立而有效率地生活」,才是踏出让整个环境改善的第一步。
【作者简介】安珠延안주연
精神科医师,成均馆大学医学院精神科兼任教授,Mind Mansion医院代表院长。善于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层面探讨忧郁症与适应压力障碍等相关疾病,并与患者一同解决问题。希望藉由探讨工作、人际关系、家庭等人生重要价值之间的矛盾与困难,进而抚慰人们的心灵与日常生活。
【译者简介】梁如幸
新竹教育大学毕业,韩国首尔大学儿童家庭学系硕士毕业,移居韩国已逾十年,兼职译者。爱好动物,喜欢透过阅读与更宽广的世界相遇。译作有《喵星人玩具杂货手作指南》、《整理力就是学习力》、《韩星狂练!打造零赘肉S曲线的芭蕾伸展操》、《某天,突然青春期》、文学小说《洞》等。
联络信箱:[email protected]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