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对抗如火如荼,从经济、军事、科技、人权等各方面全面开展,预料中美关系仍是2022国际局势的最佳好戏,而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似乎是这场大戏的最佳男主角,为什么?

2022国际局势的主秀,依然是中美两大巨头的博奕大戏。不过,镁光灯的焦点恐怕不是美国总统拜登,而是中国领导人习近平。

即将在2022年秋天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全国党代表大会(中共二十大),将会是习近平近年最关键的演出。

这场会议,将主导台海和平、亚洲安全,乃至于未来几年的印太局势。而对于目前「天下围中」的国际氛围,习近平又将如何反制?

习近平2022年最大挑战:维稳

要谈习近平,首先必得认知到,他已是中国近代史上拥有最大权力的领导人。

习近平不仅统整党政军系统:身兼中国国家领导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三个必要职务,而且,成功取消国家主席任期限制。也就是说,他很可能一任接一任做下去,对全球政经、台海两岸,将产生难以想像的影响力。

在2022「中共二十大」之后,习近平很可能更确保他在中国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这场关键会议将如何发展?从中央经济工作闭门会议的结论,或可嗅出端倪。

202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闭门会议,于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会中先后提到「稳」字多达25次,暗示2022年的中国经济工作必须以「稳」字当头,保持大局稳定。

由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中共对翌年经济分析的最高层级决策会议,这次会议会以「稳定」做为主基调,显示中国经济在2022年面临的挑战将更为庞杂,部分外媒及专家甚至据此解读,在中共二十大召开前,中国经济形势实为「严峻」。

除了强调「稳定经济」,会中还讨论了「共同富裕」,准备设置「红绿灯」加强对资本的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

政治更集权、经济更干预

在习近平面临二十大可能的权力挑战时,他的四大执政方向分别如下:政治更集权、经济更干预、内控更严密、对台更谨慎。

2018年3月11日,中国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第五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个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的修正案,删除了中国宪法第79条第三款中「国家主席、副主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文字,让习近平不必依循惯例在2023年卸任,继续领导中国。

2012年11月,习近平正式成为中国领导人,并在2017年连任,2021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当外界以为他将遵循江泽民、胡锦涛两人完成10年任期后退休的先例时,习近平决定修宪,延长自身任期,为中国领导接班制度埋下变数。

原先外界预料的习近平接班人胡春华,非但没有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出任常委,就连当年才刚冒出头的接班黑马孙政才,也被迫离开中国政坛,习近平的国家主席一职已然稳固,准备将中国带入另一个「习时代」。

近五年来,中国软硬兼施,迫使部分西方企业离开中国,同时以「国进民退」的方式,打压及收编本土网路事业(阿里巴巴、滴滴、腾讯等),目的在「消灭一切可能对共产党执政构成威胁的事物」。

如此一来,留在中国的西方企业共同特徵,均为「提供重要技术影响力」,同时成为「代表中国在西方利益的说客」,协助西方企业获得更多中国市场准入、政府资金或商业机会。

在西方国家中,将「政治稳定」置于「经济成长」之上,常被认为是危险举动,但中国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人民,盼望的却是中央集权政府对经济的强力干预。

内控更严密、对台更谨慎

在中国境内,新疆的东突厥独立运动(亦称做新疆独立运动)、西藏的藏人自治议题,以及中国境内其他少数民族要求当家作主。更不用说香港对民主的呼喊,已被阻挡在北京城外多年,尤其是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的香港,更成为中国严密管控、展现统治实力的场域。

香港曾是地球上科技含量最高、最先进的全球城市之一,现在不是外界孰悉的东方之珠,因为中国共产党已经有效的统治、控制了。

未来,北京可能会透过更严厉的制裁来惩罚香港经济,继续打击香港的政治自治,许多投资人已逐渐摆脱在香港的房地产足迹,转而前往邻近的澳门、深圳寻找机会。

习近平心中的统一大业只缺台湾这块版图,中国对外始终宣称和平统一,但这个选项目前与台湾主流民意似乎愈趋遥远。西方学者也预测在习近平失去耐性之下,台海爆发战争的机率愈来愈高。

真的会这样吗?

以目前的局势,习近平依旧必须遵循「事事维稳」的路线,若是因为发动战争造成经济动盪,进而影响中国生存命脉,这条帐绝对会算在习近平身上。使得习近平在二十大举行之前不愿意在军事上躁动,更别提发动台海战争。

不过,习近平或许不轻易发动台海战争,这并不代表中国不会继续设法限缩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2021年12月9日,美国联合西方国家召开民主峰会的当日,台湾友邦尼加拉瓜选择在当天宣布与中国建交,时机的巧合与意涵,不言而喻。

面对台湾,中国不会在军事上冒进,但其他方面的围堵力道只会愈来愈强,迫使台湾就范。

威吓反独,「习也不愿台海紧张」

在习近平面临党内权力挑战,选择一切以「维稳」为最高指导原则的状况下,对中国内部局势有什么影响?投射出的中国外交政策,在两岸、印太及中美对抗局势,又会产生什么衝击?

政治大学外交系副教授、也是对外关系协会秘书长黄奎博,在接受《远见》访问时表示,以习近平领导班底为主的「习核心」,如何应对经济放缓带来的社会不满与压力,同时要适度维持「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长力道,缩小贫富差距,以稳定内部,成为习近平进入第三任期的一大挑战。

他也提醒,中国在面对外国势力挑战时,必须维持国防与高科技的稳定成长,但无需担心爱党爱国精神「绑架」中国对外决策。

曾任外交部研究设计委员会主委、现为健行科技大学的顏建发教授指出,习近平直追毛泽东的政治野心,分别显露于大规模肃清贪腐、耗费巨资的一带一路、建立世界最强与最富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梦。但习近平急于短期求成,祭出大整改,导致原本已经遭美国打压而萎缩的社会经济生态,进一步受重创,生机尽失。

谈及两岸关系时,顏建发认为,习近平意欲翻转邓小平和平统一台湾的路线,一心要採毛泽东武力侵台的路线,中共解放军的军机、军舰扰台不仅是威吓,而是「攻台前的预演」。

他认为,若中国惩罚曾资助台独的台商,将会使本就脱链中的两岸社会经济,变得更加脆弱与疏离,增加两岸的相互仇视意识。

黄奎博则直接点出习近平不愿意台海局面紧张,不过准备有系统推出「反独」实质作为,包括对外国势力介入的反制等。

在印太局势方面,黄奎博提出,中国一带一路,还是会与以美国为首的「印太经济架构」,产生更显着的竞争。

顏建发则指出,美国歷经欧巴马政府的「重返亚太」「再平衡」,以及川普政府的「印太战略」,拜登政府要抑制中国称霸的路线虽未命名,但以美日英印澳为核心的反中联队已然成形。在传统安全与新安全领域共同围堵中国,他认为在这个氛围下,中国在印太地区形同步入穷途末路。

打破僵局,「亲美和中拓展经贸」

承续中美两国在印太地区的竞逐,川普政府正式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后,美中对抗已由纸上谈兵,正式走入现实世界。

顏建发直言,「反中」目前已是美国跨党派的全民共识,同时,中国境内反美的民族主义情绪也不断上升,美中关系已进入死胡同。加上日英澳欧盟声援美国,他认为,习近平主政下的中美对抗格局,并没有解方。

黄奎博也提醒,中国现阶段捍卫三海(南海、台海、东海)的手法柔中带硬,以致美中儘管紧张不减,但合作对话意愿仍在。只是两国不时在新疆、香港、西藏等议题的针锋相对,中美间存在的科技战、贸易战、金融战虽不正面对抗,但双方也不轻易妥协,要等到中共二十大召开后,一切发展才会明朗。

2022年,在习近平一切以维稳为前提的考量下,顏建发提醒,民主与繁荣的中华民国,位居第一岛链战略要地与美中衝突前沿,「既危险也很安全」。

他说,台湾必须勤修内政、强化同岛一心的团结力,做好准备,但不挑衅、不冒进。

黄奎博则认为,在维持中华民国主权下,「亲美和中」同时开展区域经贸合作契机,才是台湾最佳的战略选择。

本文作者:简嘉宏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1月号427期》)

《远见杂志1月号第427期》
《远见杂志1月号第427期》
文章来源:远见杂志
#习近平 #中国 #台湾 #经济 #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