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少鹏18日在大陆《环球时报》撰文指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近日表示,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带来不确定性,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向中国传导的压力在加大。董少鹏评估国际金融市场可能出现的波动,认为国际金融市场大幅波动根源在于不平衡的货币政策。要看清楚主要国家实体经济的走势。做强开放型大陆国内金融体系,抵制金融霸权「剪羊毛」行径。从供需两端落实落细相关政策,保市场主体,稳基本盘,推进新一轮减费降税,支持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做好「普惠」和「滴灌」金融服务,振兴先进制造业,进一步完善升级基础设施。

董少鹏评估国际金融市场可能出现的波动,中国又该如何超前应对呢?

首先,国际金融市场大幅波动的苗头已经出现,其根源在于不平衡的货币政策。

近期,美联准会提出将于3月加息并缩表,表明美国的超级量化宽松政策已经到了逆转时刻,这必然给美国股市和全球股市带来震盪。

短短两年时间,美联准会的资产负债表从2020年初的4.2兆美元扩张到了目前的8.8兆美元,其流动性已经到了「发高烧」的地步。通过大规模印钞发钞,美国一方面刺激投资需求,托住并拉高了股指,另一方面刺激和稳住了消费。但由于美国内部经济失衡,产业链存在结构性痼疾,其货币刺激手段将导致反噬效果。

随着美元加息和缩表,欧洲央行有可能加息,英国则已经加息。其他一些经济体也将採取收缩政策,将诱发美元、欧元等回流,可能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盪。其中,美国股市很可能发生灾难性调整。

董少鹏表示,其次,要透过金融现象的浮云,看清楚主要国家实体经济的走势。

按照前期美国构建的「主流观点」,其通膨率大幅上升是经济持续復甦的结果,经过一段时间会逐步降下来。这个判断是片面的,因为遵循资源全球化流动的逻辑,通膨也是结构性的,是可以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间传导的。美国是全球化布局资源的典型国家,它的经济增长从来就不是仅靠本土范围内经济活动来维繫的,美国资本控制的跨国企业在全球各地从事经济活动,支配资本、物资、资源,其经济復甦必须依赖全球主要合作伙伴。所以,其内部货币政策推升通膨,其进口产品也会推升通膨。这就导致通膨不可能短期内回落。除非其恢復一般商品的平价生产。

而中国不同,既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资金投向基础产业、一般制造业,投向中小企业,又注重保就业、稳定居民收入水准,从而保障了供需两端同向发力。特别是,中国抗疫走在前列,生产、运输、商业、投资总体保持平稳,不仅稳定住了内部的产业链、供应链,而且扩大了出口规模,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制造业支撑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中国经济的「双循环」战略是应对新冠疫情以来国际经济金融波动的最佳方略,只要我们稳住经济大盘,按照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思路深化改革开放,就能够有效应对国际市场的任何衝击。

董少鹏指出,再次,做强开放型的国内金融体系,抵制金融霸权「剪羊毛」行径。

在世纪疫情之下,一方面,美国对防疫採取放任态度,维繫表面上的人员自由流动和经济繁荣;另一方面,通过超大规模发行美元,试图将经济增长压力稀释到全球,剪全球的羊毛。如果一国的货币政策跟着美联准会起舞,把流动性用得过满,一旦美元回流就只能吞下苦果。

在疫情衝击和经济减速双重压力下,中国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供应常态化,不搞大水漫灌,股市、债市、匯市运行总体保持稳定。一旦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大的波动,中国有余力、有储备可以调节。如果美联准会政策收紧导致美元回流,中国可以启动降息等措施增加流动性。

董少鹏认为,同时,中国将继续做好「六稳」「六保」,从供需两端落实落细相关政策,保市场主体,稳基本盘,推进新一轮减费降税,支持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做好「普惠」和「滴灌」金融服务,振兴先进制造业,进一步完善升级基础设施。同时,要抓住有利时机,进一步扩大开放,用更成熟更优化的营商环境吸引国际资本、跨国企业投资兴业,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红利。同时,也为世界经济稳定增长做大这片热土。

#市场 #董少鹏 #中国 #货币政策 #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