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半导体已达物理极限,採宽能隙半导体材料替代范畴逐渐扩增,第三代化合半导体市场前景愈来愈受瞩目,目前碳化硅供应链由国际IDM大厂所主导,原因是磊晶(epi)制程即决定70%元件的特性,採用一贯化生产方式,方能瞭解下游产品特性及需求,致使第三类半导体长晶产能及设备多掌握在国外业者手中,台厂看好碳化硅晶体及晶圆需求愈见高涨,期能掌握稳定的货源,因此渐朝国产化发展。
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师林芬卉观察,看好第三类半导体市场高度成长,台湾业者不仅投入碳化硅(SiC)长晶及自制设备,在供应链方面,也如国际大厂朝向虚拟IDM整合模式发展;举例来说,中科院已将碳化硅长晶机及长晶技术转予太极能源集团;另外,中钢碳素开发长晶用石墨坩埚,预计2022年下半达半导体规格,并优先供应国内业者。
目前过去台厂在第三类半导体沿袭硅半导体制造方式,多採分工模式,有鑑于国际大厂成功经验,台厂亦渐走向虚拟IDM模式;例如:中美硅晶集团以转投资方式,建构第三类半导体供应链,旗下虚拟IDM包括环球晶、宏捷科(8086)、朋程(8255),主要负责领域分别为磊晶及晶圆、晶圆代工、元件生产;其中,环球晶产品除供应集团公司,亦出货予其它业者,而该公司看好未来第三类半导体市场需求,2022年晶圆产能将呈倍数增长。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