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许多40世代不仅背负高额房贷,还要苦筹孩子的教育基金,连父母的照护费也要一手包办,宛如「三明治」的他们,正承受着高压与痛苦轮迴,苦盼隧道尽头的那道光!

2021年5月以前,没有人料到台湾本土疫情会再度延烧。5月17日早上10点30分,双北市长紧急宣布,高中职以下学校、幼稚园、安亲班、补习班、公托、私托全部停课。才刚带孩子到学校的家长们简直疯了,赶紧再去接孩子回家。

保母费惊人,太太离职顾孩子

突如其来的「515」疫情打乱既有生活,带给40世代巨大考验。多数家长要忙工作,又要协助孩童网路上课,苦笑说「根本就是爸妈在上课」。这些人多数「上有高堂,下有子女」,相比30世代的压力更大,被称为「三明治」一族。

即便如此,现年45岁、电子公司经理张志良(化名),每天拖着疲惫身子回到新北市板桥的家,当一对儿女听到脚步声扑上来拥抱时,再苦再累都值了。

他叼起一根菸,站在10楼阳台上,烟雾裊裊,思绪飘向远方的土城山区。

张志良从小无忧无虑,爸爸是大学教授、妈妈是家管,直到父亲退休创业后,他才初尝苦涩的人生。

学者只懂研发、不谙生意经,很快陷入经营危机,急着跟地下钱庄借贷,期盼起死回生。最后公司倒闭了,作保的张志良不得不变卖老宅、工厂清偿。「信用破产」的他直到20年后,才有资格申请信用卡。

当债务处理告一段落,张志良才敢成家。为让女友安心,婚前先买房、月缴3万多元贷款。儿女陆续出生后,不含牛奶、尿布钱、生活费,保母费就要1万8000元(含1000元副食品),两个加起来是3万6000元,政府还规定要发放一个月年终,端午、中秋礼金基本额度2000元。

最后协调太太专职带孩子,一家四口就靠一份薪水养活,常常捉襟见肘。直到女儿念幼儿园中班后,太太重返职场,才卸下一点重担。

掌握社会脉动的他当然知道退休、长照的重要,但每月缴房贷、还要存儿女教育基金,他叹气说,「我没有閒钱也不懂股票,现在也没有能力为老后做什么准备。」

捻熄手上一小截的菸蒂,他还是语带感恩地说,母亲在我念大学时辞世,父亲的月退俸,足以支付晚年在安养中心的费用,都没有麻烦到我。「但全球疫情仍时好时坏,我更担心未来,感觉看不到隧道尽头的那道光。」

许多40世代宛如「三明治」,承受着高压与痛苦的轮迴(图为情境图,非个案当事人)。(图/远见提供)
许多40世代宛如「三明治」,承受着高压与痛苦的轮迴(图为情境图,非个案当事人)。(图/远见提供)

被家暴离婚,单亲妈独养两幼子

不过,张志良比起他的同事蔡丽华(化名),算幸运了。

她出身贫寒,父亲是水泥工、母亲在工厂当作业员。高职时,就半工半读独立自主。23岁结婚,生了一男一女,却因为经常被家暴,最终以离婚收场。

身为独生女的蔡丽华,带着女儿回到桃园龙潭、继承人繁杂的祖厝,跟爸妈、奶奶挤在一起过日子。

六年前,前夫意外过世,儿子终于回到她身边。「想到爸妈永远寄人篱下,咬牙在龙潭买了间300万的旧宅,我想给孩子一个家,」她还要持续月缴1万9000元的房贷15年。

由于爸妈才70几岁,平时身体硬朗,她压根儿没想、也不敢想「父母老后照顾」的问题,甚至也无力帮自己买长照险,以减轻孩子将来的负担。

但世事难料,四年前父亲突然发高烧送急诊,住进加护病房,差点要截肢。当时她正好有重要活动,只能晚上去探望。「这一住就是三个月,还好妈妈可以照顾爸爸,30多万的医药费,也是妈妈用劳退金支付的,」她自叹愧对双亲,早年父亲没有投保劳保,母亲领取的几十万劳退金,是两老唯一的资产。

这10年来,她天天数着铜板过日子。每天一大早,从龙潭搭客运再转捷运到台北时,总要先深呼吸、武装好自己,才踏进办公室。或许是生性乐观,或许是生活早已将她磨练到很坚强。「遇到了,只能面对,不然怎么办?」蔡丽华遇到刁难的主管,工作环境也不理想,但为了生活,只能隐忍再隐忍,她知道「48岁的妇女想转职很困难」。

看着一手打造的住家虽老旧,却是最温暖的港湾,但,内心仍不免悸动,「我只能先操心孩子,无能为力再操心爸妈了,」此时的蔡丽华,被窗台洒进来的冬阳,晒得暖呼呼的,想到儿女贴心懂事、靠学贷打工减轻压力,儿子2022年也要毕业了,她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

相比这两位已婚同事,41岁的廖家龙(化名)庆幸自己是「不婚不生」主义者。

周边朋友不是因意外怀孕而闹分手,就是婚后为孩子吵翻天,常抱怨毫无自由可言。他听过太多这样的故事,加上自身经验,「结不结婚已无所谓,生不生孩子也不重要了。」

前几年,廖家龙女友的父亲中风,由妈妈照顾,搞到身心俱疲,还患上忧郁症。他母亲也在四年前做心臟手术,医药费、看护费共30几万。「我弟弟开货车,要付房贷,还要养两个孩子,能力有限,多数医药费由我支付,」他的女友虽不平,但也无可奈何。

2020年中,他去云林探望女友失能的外婆,两人一踏进号称的「养老院」,一股难以形容的气味扑鼻而来,偌大空间挤满一张张的病床,一双双呆滞无神的眼睛直落在两人身上。「天啊,这是什么鬼地方,」他张大嘴巴,外婆有很多孩子,老后还这么凄凉,养儿育女有何用?

其实,他很同情女友务农的舅舅,也理解他为何将自己的母亲送到这种地方,种菜哪来时间照顾,也住不起4、5万元的养老院。

看尽人生百态后,他跟女友达成「不婚不生」的共识,至少还能保有自在的两人世界。

这对情侣根本不在乎一纸婚约,尤其讨厌身边亲友催婚,他们反问:「为何一定要结婚生子,人生才算圆满?我们日子过得很充实,学英文、踢足球、上网学习新知……,有孩子也不一定会扶养你,寧可买长照险,存钱以后住养老院。」

现在,双方家长也不再逼婚了,当女友父亲过世时,廖家龙的名字被放在讣闻的女婿栏里。他笑说,「丈母娘、全家族早就认定我这个女婿了啦!」

40+世代是社会发展主力,却也承受莫大的压力,常被迫向现实低头。(图/远见提供)
40+世代是社会发展主力,却也承受莫大的压力,常被迫向现实低头。(图/远见提供)

北上一事无成,萌生归乡念头

两人在台北打拚多年,大部分的房租、伙食费都由他支付,问「担不担心有一天分手,一无所有?」廖家龙摊手笑说,「这世上有渣男也有渣女,没什么可以挂保证的,现在彼此相处还不错,就过一天算一天吧!」

但其实,没有同事知道夜深人静时,在公司被视为「开心果」的廖家龙,会独自在屋角疗伤。前阵子的同学会对他打击甚大,留在桃园的高中同学几乎都买房买车了,他想想北上18年,一事无成,摸摸养了15年的老狗,内心挣扎,「是不是应该回故乡才对?」

张志良、蔡丽华与廖家龙并非特例,他们有可能就是你的同事或朋友。他们的「40+」人生,不是没有梦,而是被迫对现实低头。

摆在他们眼前的,是租金、生活费、房贷、孩子的教育基金、父母的看护费……,儘管这些沉重包袱并不会消失,但「Tomorrow is another day!」(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廖家龙想起《乱世佳人》女主角郝思嘉说的这句话,又燃起希望,急忙拿起笔电,赶着去看公司要举办活动的现场。

本文作者:彭杏珠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1月号427期》)

《远见杂志1月号427期》
《远见杂志1月号427期》
文章来源:远见杂志
#廖家 #张志良 #父亲 #爸妈 #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