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10年11月底,全球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已突破2.5亿人,即便是在疫情较轻微的臺湾,迄今也累计超过一万六千名病例,并造成八百多人死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感染者约有80%至85%为轻症,多数患者经过三至四周后能完全康復,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在四周之后,持续有身体不适的现象。
●新冠病毒后遗症 感染病毒四周后仍有症状
Long COVID最初来自一位义大利新冠肺炎患者在自己推特上创造的主题标籤(hashtag),用来描述自己染病復原后持续的症状,透过社群软体传播而广为人知,随着世界各地有愈来愈多类似的病例报告发布,国外的医学专家也正式将感染病毒四周后仍然持续有症状的现象,命名为Long COVID,可以理解为新冠病毒后遗症。
●持续性症状比例至少有十分之一 常见症状有这些
臺北市立联合医院和平妇幼院区胸腔内科主治医师张书纶表示,国外的调查报告发现染疫后留有持续性症状的比例至少有十分之一以上,在某些住院患者的统计甚至高达八成。
最好发于40岁以上的成人,儿童患者很少见,症状可谓五花八门,涵盖身体各器官系统,最常见的长期症状为倦怠、头痛、咳嗽、呼吸喘、认知功能恶化(记忆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以及持续性的嗅味觉异常等七大症状。不过,新冠病毒后遗症的致病机转尚不清楚,变种病毒株与长期症状的关系也有待厘清。
●支持性疗法+復健为主 高危险族群应注意
张书纶指出,初步资料分析发现,新冠病毒后遗症的高风险族群包括高龄长者、介于五、六十岁的中年妇女、重症患者、慢性病族群和染病初期出现多重(五个以上)症状的患者。
目前新冠病毒后遗症的治疗仍然以支持性疗法和復健为主,新冠肺炎患者在染病四周后若有持续性的症状,应就医进一步检查,了解身体不适的原因、并评估是否有其他症状类似的可治疗疾病。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