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警惕的是,各种打着元宇宙旗号的炒作、泡沫、骗局不请自来,「火」中取「利」催生出这一领域:「元宇宙」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轻技术重想像,旧东西套新包装;炒概念拉股价,沾边「元宇宙」就涨;卖课热炒币欢,上演花式「割韭菜」等四大怪现象。

怪现象之一:元宇宙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日前,某白酒企业要「构建属于酱香系列酒的醉美『元宇宙』」引发热议。

潮来时一哄而上,退潮后方知谁在裸泳。「商标申请等情况正是当前『万物皆可元宇宙』的缩影,一些明显就是蹭概念的行为难以长久。」上海商标品牌协会副会长林海涵说,「就如同商标一样,光注册不使用没有任何意义。只有经过使用且为市场和消费者熟知才有价值。」

企查查资料显示,最近一年,中国企业申请「元宇宙」商标的数量超过1万件,涉及各行各业的公司1500多家。大多数企业「硬蹭」痕迹明显。

怪现象之二:轻技术重想像,旧东西套新包装

「可能我们比较土,别人都自称元宇宙了,我们还是虚拟实境。」一家顶级科技公司负责人道破元宇宙领域的新瓶装旧酒现象——技术没有革新,产品也没啥变化,只不过换个称呼。

根据天眼查统计,有30余家公司直接用改名的方式套上新包装,经营范围依旧,公司名称却改成了「元宇宙科技」「元宇宙传媒」「元宇宙商贸」。

怪现象之三:

炒概念拉股价,沾边「元宇宙」就涨

有人说,「元宇宙」就像股市里的一团火,只要上市公司与之沾点关系,立马股价飙升。

报导称,一些上市公司收到了来自证券交易所的关注函,被要求说明「是否存在蹭元宇宙热点概念的情形」,不少企业在回应中都用到了「尚在起步探索阶段」「尚未实现销售收入」等表述。值得关注的是,尽管证券交易所再三关注、企业也表态未来的「不确定性」,但股价依旧「坚挺」。

怪现象之四:卖课热炒币欢,上演花式「割韭菜」

报导调查发现,总时长约2小时的元宇宙课程卖出360余万元高价,出版几本元宇宙书籍就宣称能「把握元宇宙投资机会」「打开财富之门」,更有「空气币」「杀猪盘」等违法犯罪行为打着元宇宙旗号大搞黑灰产……当人们还在思考元宇宙是什么时,一些骗子已经嗅到「商机」,开始想方设法挥舞镰刀「割韭菜」了。

「有个有趣的现象,当年打着区块链名义非法炒币的『币圈』,纷纷把目光转向了元宇宙。」上海市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金融航运研究室主任刘斌说。

#元宇宙 #怪现象 #技术 #新包装 #股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