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类的眼球进行一次快速且不会痛的扫描,这可能有一天可以帮助医生辨识「快速老化者」,也就是有较高风险提早死亡的人。
●从眼中判断健康
变老这件事很明显对每个人的身体有所影响,但是仅因为两个人年龄相同,这并不代表他们生理上衰老的速率就是相同的。往一个人的眼睛深处看可能是个更好的方式,来测量那个人真实的生物年龄,且这可能可以窥视病人未来的健康状态。
一组机器学习的模型现在被教导,仅须透过观察一个人的视网膜(retina),也就是眼睛后部的组织,就能预测一个人的生命年数,这个演算法是如此的准确,以至于它可以预测英国将近 4.7 万位中年与老年人的年纪,误差在 3.5 年内。
在这些视网膜被扫描的仅仅 10 多年后,总共有 1871 人死亡,而那些有着看起来比较老的视网膜的人更有可能落在这群人之中。
举例来说,若是演算法预测了,一个人的视网膜比其实际年龄老一岁的话,他在接着 11 年内死于任何原因的风险提升了 2%。同时,他们死于非心血管疾病或是非癌症的机率提升了 3%。
●见微知着
这些发现仅仅是观察出来的,意味着我们仍然不知道,在生物层面上,是什么在推动这层关系。然而,这项结果支持了逐渐增加的证据,也就是视网膜对于老化的损伤非常敏感。因为这层可见组织是血管与神经的宿主,因此它可以告诉我们,关于个人的血管与大脑的健康。
过去的研究认为,人类眼睛后面的细胞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心血管疾病、肾臟疾病以及其他老化迹象。但是这是第一项研究,将「视网膜年龄差距」视作整体,来作为预测死亡率的强大工具。
研究作者写到:「视网膜年龄差距与非心血管疾病/非癌症死亡率间的强大关连,以及眼睛与大脑间有所连结的证据逐渐增加,这都可以佐证视网膜是神经疾病之窗的概念。」
因为此研究中,只有 20 人死于失智,因此研究作者们无法将此特定的脑部疾病与视网膜的健康做连结。
他们也指出,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死亡近几年已经下降,因为药物持续出来,来预防这些过去很可能致命的疾病。这意味着,视网膜的健康仍可能是观察心血管健康的重要管道,儘管事实上它与心血管的致死率并没有相关。比方说,过去的研究显示,视网膜的照片可以帮助预测心血管风险因子。
研究作者做出以下结论:「这项研究佐证了先前的假说,也就是视网膜在老化过程扮演了重要角色,且对于累积下来的、会增加死亡风险的老化伤害很敏感。」
●有利的判断工具
其他现存用来预测生物上寿命的工具,例如神经成像(neuroimaging)、DNA 甲基化时钟(DNA methylation clock)以及转录组老化时钟(transcriptome aging clock),并没有像视网膜年龄差距所表现出来的那般准确。而这些方法也可能很昂贵、费时、且具侵入性。
反而,视网膜可以轻松地在 5 分钟内扫描完成。如果我们可以更了解这层组织是如何与身体剩下的部位所连结的,临床医生就可以有新的优秀工具在手了。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