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防军事界提起撰写《孙子兵法》的孙武都认为是中国兵法祖师爷,是连洋人都知之甚稔。至于同样流传撰写兵法的孙膑,却绝大多数出现在民间戏剧当中,歷史上虽曾流传有《孙膑兵法》之说,但因失传已久,直到近代都被认为是后人杜撰。一直到1972年开挖银雀山汉墓,才在出土竹简中发现确有这部足以与《孙子兵法》相辉映的兵法奇书,千古谜团也为之解开。
汉代以前的歷史文献多次提及孙武、孙膑及其所撰写的兵书,包括有《吕氏春秋》、《韩非子》,以及两汉时期的《史记》、《汉书》等,但记述都很简略而零碎。但魏晋之后有关孙武的记载却未见于史籍,让学界怀疑歷史可能没有孙武这个人,也有史家怀疑孙武可能就是孙膑,而《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的真偽,以及两名作者之间的关系更成为一场千年悬案。
史载孙武是春秋时期着名军事学家,后人称其「孙子」或「孙武子」,尊其为「百世兵家之师」或「兵圣」,曾辅佐吴王,所撰兵法13篇流传于世,歷代视为兵法之首,研究注解者眾,唐代已传至日本,近代更传至西方。经考证,孙膑生于战国时期,为孙武后代,同样精研兵法,曾被同窗庞涓迫害受到膑刑成为残疾,后来辅佐齐王取得霸业,因此也有人称其为「齐孙子」。孙膑最为后人所知的是与庞涓的故事,其间曲折离奇,是歷代民间戏剧的热门题材。
孙膑所撰写的兵法与孙武格局面向不同,魏晋之后便已失传,因此唐宋之后就有人怀疑孙武、孙膑的身份与两部兵法的记载,甚至认为孙膑及其兵法全为古人捏造。类似的论调一直到清朝与民国时期都是主流观点,譬如国学大师钱穆在1935年出版的《先秦诸子系年考辩》中就详细考证过,他认为孙膑和孙武是同一人,其着作就是《孙子兵法》,根本不存在《孙膑兵法》一书。这样的观点被学术界普遍接受,一直到银雀山墓群的汉代文物出土后才真相大白。
银雀山位于山东临沂市,与附近的金雀山于1964年被发现,地下有大规模汉代墓群与唐宗以降的歷代墓葬。1972年开挖银雀山一座汉墓中发现近5000枚汉代竹简,其中包括中国古代四大兵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以及《墨子》、《管子》、《晏子春秋》、《相狗经》、《曹氏阴阳》等先秦古籍。两部兵法竹简同在一座2千年前的墓葬中出土,证实2千年前已有两部兵法并行,证明了《史记》、《汉书》记载为事实,结束了两位孙子兵圣的千古争论。
由于《孙子兵法》名闻遐迩,银雀山汉代竹简出土后震动国际汉学界与考古学界,被列为与马王堆、兵马俑齐名的「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目前《孙子兵法》已有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版本,在全球各地广为流传,也被运用到 军事以外的各个学术与应用领域。
中华歷史久远,各代还有多种兵法谋略,甚至行军布阵与治军法则,现在虽然科学昌明,许多兵法谋略却不因时代演进而过时,毕竟战争与斗争都是以人为主体。可惜现代执政者满脑子只有飞机战舰核弹,认为武器即可决定胜负,从不深研治国与对阵谋略,让千年前即已解析人性与战争的精辟见解束之高阁,确实是枉费古人一番心血,也荒废了民族先辈留传的无上至宝。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