睪丸癌多诱发于35岁以下的年轻男性,又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前者因隐睪症造成,后者则包括外伤、感染引起睪丸萎缩等因素导致。亚洲大学附属医院男性功能中心主任邱鸿杰解释,患者会摸到阴囊有无痛性硬块、阴囊沉重感、腹股沟闷痛、下背痛等症状,治疗上会无论各期别都会优先透过睪丸切除术治疗,并确认是否有淋巴或其他器官转移,再决定下一步治疗。

●罹睪丸癌未及时就医 竟肿胀14公分大

一名35岁李先生,今年初发现睪丸肿胀,虽不会疼痛,但却影响走路姿势,原本要就医治疗,但碍于疫情延后就医,一拖就是五个月,才发现右侧睪丸已肿到14公分大,严重压迫到右侧睪丸,确诊为睪丸精原细胞癌第一期。邱鸿杰医师提及,所幸患者尚未转移至淋巴组织,因此经睪丸切除术治疗后接受预防性化疗,后续只需定期追踪即可。

●养成睪丸自我检查习惯 发现异状应尽快就医

邱鸿杰医师说明,睪丸出现肿块因素多,检查尚需藉由阴囊超音波、抽血验癌症指数以及电脑断层等方式正确诊断;此外,男性朋友平时也可养成睪丸自我检查习惯,以正常睪丸约3至4公分而言,可将食指与大拇指圈住睪丸,若睪丸比圆圈大,虽触摸后不会疼痛,但若有硬硬感觉或不正常肿胀,则可能为睪丸癌前兆,应尽快就医检查。

●睪丸癌预后好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事实上,睪丸癌的预后好,第一期精原细胞瘤五年存活率高达98%,第一期的非精原细胞瘤五年存活率也有96%。邱鸿杰医师呼吁,因此男性朋友发现异状时千万别恐慌,应尽快就医检查,早期发现且早期介入治疗,都能提高治癒率。

文章来源:本文由《健康医疗网》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医疗网 #睪丸 #睪丸癌 #隐睪症 #阴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