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很重视孩子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带着他们学直排轮、学游泳、报名参加运动中心课程,但是你知道吗,如果家长能身体力行,从宝宝阶段开始和小孩玩游戏及体能活动直至幼儿期,不仅当下有助于建立亲密关系,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亲子共玩,孩子受用一生

经国管理暨健康学院幼儿保育系系主任陈姣伶以美国一个进行四十年的长期研究调查为例(注1),研究团队针对上百名弱势孩子自出生起随机分组,其中一组于0~5岁由研究员介入,指导父母和其子女共玩共读的技巧;另一组家庭则不予干预,依其原有教养方式自然发展。

等到这些孩子步入中年后,发现曾被早期介入协助的那一组平均血压较低,也没有人罹患代谢症候群与心血管疾病;但父母未曾被指导的那一组,则已有1/4的男性患有代谢症候群。

「这说明了对学龄前的幼儿而言,家长的教养和亲子互动非常重要,而运动、游戏正是互动的其中一种型态,也是让孩子学习和成长的一个途径。」陈姣伶说,单就运动本身来看,有以下益处:

1.促进身体健康,包括强化肌肉骨骼和心肺能力。

2.提升感觉统合能力,帮助身体动作更灵巧,因此能快速做出应变,预防障碍物造成的危险,行动更安全。

3.提供和友伴、同侪相处与合作的机会,增进人际互动技巧,学习赏识别人的表现并看待人生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然而,亲子若能共同从事体能活动,好处则远远不仅止于此。由于过程中会产生眼神、肌肤、肢体上的接触,不仅有助发展出信赖关系,也能从中了解孩子的个性并适时给予引导。

臺北市立大学体育系系主任王宗腾认为,亲子一起完成活动能帮助建立幼儿的成就感,再加上从中接收到父母的鼓励,将会更具备自信和持续从事的兴趣,形成积极正向的自我概念。

培养幼儿运动习惯,爸妈的陪伴是先决条件

陈姣伶解释,就正常发展的孩子来说,幼儿阶段活泼好动是本能,出于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然,必须透过动手操作和移动等行为,以便和周遭的刺激及吸引他的事物产生连结。所以5岁学龄前是培养运动习惯的最佳时机,而习惯养成又有赖于父母的参与和带领。

大人可以为了瘦身、锻练肌肉等目的,一再进行单调、反覆的动作,但陈姣伶提醒,「小孩运动要以增加互动和趣味性为考量,而且『喜欢爸妈的陪伴』往往是最初吸引孩子运动的动机。」尤其许多运动需要多人共玩,当父母陪伴孩子尝试各种运动,除可增进活动乐趣,也能培养彼此感情,创造家庭间美好的回忆。

王宗腾观察到有运动习惯的父母,其子女身体动作的发展会比父母不运动的小朋友来得好,主要是因为喜欢运动的家长经常带小朋友从事户外活动。因此,即便幼儿园目前按规定应每日提供幼儿30分钟出汗性的大肌肉活动,但仍鼓励家长拨出额外时间陪孩子动起来。

专家推荐5款居家运动游戏,亲子玩出好体力

为引起小小孩的兴趣,陈姣伶表示,「运动必须结合游戏的性质,避免单调重复的训练,以免孩子只有很枯燥、好累、流汗黏答答的感觉。」由于一般家庭空间有限,并不适合进行出汗性的运动,建议以动作技巧的练习为主,有时不妨带入故事或闯关元素,以下推荐5款简单的亲子居家运动游戏。

1.利用几张椅子或小桌子绑上塑胶绳,模拟电影里的红外线感应器,让小孩想办法透过跨越、匍匐前进等动作穿过,却不碰到绳子。

2.在家中地板上黏贴电工胶布,做出直线、曲线、绕圈圈、交叉等道路,或者贴出数个方格和对应的数字或英文,让孩子依照指令跳格子。

3.运用一块较大的丝巾和软皮球或几颗不同顏色的气球,由父母和小朋友分别拉起丝巾做出伞状,将球置于丝巾上方并合力完成动作,例如挥动丝巾做出波浪状让小球能够跳动、一起将球上抛再接住、让球滚向某一侧却不掉落等。

4.在数支宝特瓶中装入少许水当作保龄球瓶,排成三角形后用软皮球击倒球瓶,瓶身亦可贴上数字或顏色贴纸。

5.爸妈和小孩分别站在平铺的报纸上,并以猜拳决定,输的将脚下报纸对折一次,直到范围越来越小、无法站立于报纸上为止。(有较多小孩参与时,可将报纸换成巧拼垫)

「家长可使用手边方便取得的日常用品或器材来进行,当小朋友能够做出正确动作时也别忘了给予鼓励,让他们更有练习意愿,动作也会更进步!」王宗腾说最好的亲子互动媒材就是球,藉由拍打、投掷、抛接、推滚或踢球等动作变化,对促进全身肢体发展、协调性和专注力都有好处。

注1:引自教育部「阅读起步走阅读手册p7-8」(黄瑽寧医师撰文)

本文作者:郑碧君

(本文摘自《大家健康杂志》2022年1、2月号 第398期

《大家健康杂志》2022年1、2月号 第398期
《大家健康杂志》2022年1、2月号 第398期
文章来源:《大家健康杂志》
#居家运动 #运动 #幼儿 #发展 #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