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遗儒之中,有一位因为对朝政失望,因此远渡日本,终身不履故土,应聘于日本德川家族,着书讲学,影响200年后之明治维新。即使后代至日本扫墓,德川后裔往往全程陪同,此人便是朱舜水。
朱舜水(1600年至1682年),浙江余姚人,出身士大夫书香世家,祖父朱孔孟,曾三辞皇恩不受;父亲朱正,为明朝光禄大夫,授总督漕运军门。明崇祯11年(1638年),朱舜水被推荐于礼部,但鉴于「国是日非、世道日坏」,遂放弃仕途,专注学问。朱舜水与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以及顏元被称为明朝五大学者。
崇祯17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景山)自缢。永历13年(1659年),清军攻陷云南,永历帝流亡缅甸,朱舜水毅然离开中土,远赴日本,着明朝衣冠,着书讲学,终身不履故土。
朱舜水到日本时,幕府正奉行锁国政策,因此困在长崎海上,日本学者安东守约得知,多方奔走,日本打破国禁政策,朱舜水得以定居长崎。当时德川幕府对于朱舜水多方尊重。1665年,德川光国(圀)聘朱舜水传授儒学,朱舜水遂赴江户(东京)讲学,德川光国以弟子礼接待,幕府上下皆以上宾执礼。由朱舜水指导、门生编撰的《大日本史》,影响200年后的明治维新。
永历36年,朱舜水病逝于日本大阪。德川光国率眾亲临丧礼,安葬于水户藩主墓地瑞龙山,德川光国整理其遗稿,刊行《舜水先生文集》。
对日抗战时,日军衝入浙江余姚朱氏祠堂,但见朱舜水画像,恭而退之,可见朱舜水影响力。朱舜水后代前往日本扫墓,德川家族后裔也往往全程陪同。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