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理解摄取大量的类黄酮素是否会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风险,以及体脂肪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澳洲伊迪斯科文大学(Edith Cowan University)组成的研究团队,针对近5.5万名参与者进行逾20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相较于类黄酮素摄取最少的参与者,食用最多类黄酮素的参与者不但体脂肪降低了1.52公斤,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风险也下降19%。

这份研究已发表于2021年11月份的《营养学期刊》。论文指出,糖尿病是全球罹患此病者残疾的主要元凶。其併发的神经与血管疾病,每年导致200万人的死亡。

现有研究发现,健康的生活形态与正确的饮食方式,是降低罹患糖尿病的主要途径。换言之,大量地摄取蔬菜与水果,往往能帮助食用者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风险;甚至,研究更发现部分水果预防糖尿病的效果,似乎比其他水果来得更好。

类黄酮素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水果、蔬菜,与其他植物性食品、饮料的多酚类物质。研究发现,其相当程度能调节糖尿病的风险。研究发现,与摄取量最低的人相比,摄取最多类黄酮素的参与者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下降达11%。甚至,类黄酮素的子类,如黄酮醇、黄烷醇和花青素的防护效果更为明显。

论文中指出,对于中年人而言,维持正常体重有其重要影响力。40到60岁的人平均每增加大于等于4.5公斤,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就高达70%。研究团队认为,随着类黄酮素的摄取增加,导致体脂肪减少,可能是大量摄取类黄酮素能降低罹患糖尿病的原因。

更进一步地说,相较于现有研究多半使用身体质量指数(BMI)与腰围,使用体脂肪可能更能精准地评估参与者罹患糖尿病的风险。更进一步的说,藉由大型世代观察,以评估类黄酮素的摄取,是否影响体脂肪与糖尿病风险,有其必要性。

因此,为了解类黄酮素与其子类的摄取量,对于体脂肪增减、糖尿病罹患风险的影响为何;甚至是了解体脂肪在类黄酮素与糖尿病风险之间发挥的中间作用,以及哪些类黄酮素的子类最能预防糖尿病,研究团队透过「丹麦饮食、癌症与健康研究」徵得54,787名参与者,进行为期23年的追踪研究。

所有参与者年龄介于50到64岁,平均年龄56岁;其中,47.3%为男性。在研究期间,约6,700人确诊糖尿病。研究团队利用Phenol Explorer数据库来评估参与者类黄酮素摄取量,并透过生物组抗分析法来取得参与者体脂肪数据,再透过多元模型分析来评估其关联性。最后,研究团队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式,计算类黄酮素摄取量与罹患糖尿病之间的关联性。

结果发现,相较于平均每天摄取174毫克类黄酮素的参与者,每日平均摄取1202毫克类黄酮素的参与者,体脂肪下降了1.52公斤,罹患糖尿病的风险也下降19%。

其中,在类黄酮素摄取量与糖尿病确诊的风险之间,体脂肪影响程度约为57%。换言之,是因为採取富含类黄酮素的饮食模式,导致参与者的体脂肪减少,进而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研究还发现,在类黄酮素子类中,摄取中等到大量的黄酮醇、黄烷醇单体、黄烷醇寡聚+聚合物和花青素,能显着降低糖尿病风险。此外,儘管摄取类黄酮素的好处不因性别、吸菸与否、BMI或身体活动量而改变;但研究发现,因肥胖而成为糖尿病高风险族群的人,能自食用大量类黄酮素获得最大的益处。

那么,哪些食物富含类黄酮素呢?水果与蔬菜,如草莓、蓝莓、橘子与辣椒,富含有丰富的类黄酮植物化合物。

至于富含花青素的食物,就全榖物与豆类而言,包括黑米、紫米、黑豆与其他全榖物。就根茎类而言,包括茄子、紫玉米、紫洋葱、紫山药、甜菜根。蔬菜类则包含紫甘蓝、紫高丽菜、紫苏、红球甘蓝。水果则有桑葚、蔓越莓、蓝莓、葡萄、草莓、红火龙果、樱桃。

另外,在可可、苹果、葡萄、樱桃、树莓、梨、豆类和绿茶,则可补充黄烷醇。

文章来源:Higher Habitual Flavonoid Intakes Are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Incidence of Diabetes
#糖尿病 #类黄酮 #体脂肪 #血糖 #花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