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架雪车、雪橇和雪车项目,作为冬奥专案中的「速度担当」,被誉为冰雪赛道上的「F1」。但对于中国,这个项目曾经更多是空白——北京申办冬奥成功后,运动员可以通过跨界跨项方式快速培养,但其他难题,就需要科研不断攻关。

推车启动加速,是钢架雪车和雪车雪橇专案的技术核心,它提供的动力势能,是除了赛道重力势能以外的唯一能量来源。推车过程全靠运动员的奔跑来提供动力,进行提速。

如何让运动员起跑拥有更好的能量转化,是比赛鞋攻克的核心问题——通过3D列印技术,在鞋底设置258颗钛合金鞋钉增强作用力。

同时,比赛鞋还拥有行业独创的导流板和翼型降阻设计,可使鞋身整体降低风阻10%,採用仿生流体力学设计的导流线可降低壁面摩擦力53.5%,氮科技中底具备耐低温、高回弹的特性,材料回弹率高达82.6%,鞋底异形曲面碳板科技材料回弹力提升2%。

在去年12月的运动员赛道实测中,大陆国产雪车比赛鞋起跑推进阶段的运动成绩,比穿着外资品牌时有显着提升,最高提速达0.054秒,平均提高0.023秒。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的钢架雪车世界杯分站赛上,冠亚军也仅差0.06秒。

而在运动员比赛穿戴方面,冬奥组委对钢架雪车专案有着重重规定:头盔不允许有空气动力学设计,比赛服更不允许有任何涂层材料。

因此,中国科研团队在现有标准之下,尽量透过材料替换优化,降低对运动员速度的阻力。

运动员比赛服则採用3D列印技术,根据每位参赛队员的肌肉线条比例,配合风洞测试结果,确定最佳分割线条,来保证分割线位置不影响运动员发力,减少运动员瞬间爆发时的损耗。

#雪车 #运动员 #钢架 #中国 #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