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森访问大陆50周年,大陆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18日在《环球时报》表示,尼克森在冷战时期美国内外交困之际任职总统,他对美国对华政策做出重大战略调整,为世界格局转变和冷战最终结束打下基础。他的外交理念与实践,为当今世界政治菁英看待和处理国际事务提供了一面值得借鉴的镜子。
李海东指出,尼克森始终对美国自身实力的局限性保持清醒认识,坚决反对意识形态主导外交决策,强调以国家间的力量平衡来规画处理国际事务,这可说是任何时期保持国际关系稳定的重要经验。
李海东称,1969年初执政的尼克森面临一系列巨大挑战,比如越南战争打不赢要撤出,对苏联竞争渐处劣势要缓和,国内反战运动风起云涌要平息等。他认识到美国此前20年盲信武力和意识形态毫不妥协导致的「帝国傲慢」,已对美国自身造成严重危害,于是坚定而又较成功地完成冷战期间美国最具战略意义的外交政策大调整:推动与中国关系正常化,不仅加快美军撤出越南的进程,也説明逆转对苏联劣势局面;开启对苏联缓和,不仅改善与盟国关系,也加速了苏联社会自身的变化。
李海东认为,不痴迷于意识形态对抗和对他国进行民主改造,而是顺应时代大潮与其他大国形成负责任但又相互平衡的格局,这是尼克森留给继任者的珍贵外交遗产。摒弃这种战略视野和思维就会摔跟头,美国冷战后对外好斗政策的频频失败,已从反面印证了这一点。
同时,尼克森的外交观念与实践具有世界多极化和外交议题多重关联的特色。他推崇经济层面的美、中、苏、日、西欧「五大力量中心说」,主张以「多极均势」确保世界和平,极具智慧地把握住了国际格局稳定离不开大国之间有效协调的规律。这与冷战后美国不断试图拉拢小国削弱大国进而导致大国关系动盪,形成鲜明对比。
李海东指出,尼克森有关重大政经议题必须关联考虑的外交思维,不仅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美国不利处境,更推进了解决重大全球和区域问题时的综合性「一体化」道路。尼克森政府推动建立泛欧性质的「欧安会」以促进欧洲各国在不同领域加强交流,在各大国间对裁军与核不扩散等重大议题进行关联处理,就是这一观念的体现。尼克森在联盟对立的冷战时期就持有的这种理念,即使放到当代语境中仍然具有活力。
李海东强调,正是基于以上战略观念,尼克森当年寻求并富有成效地与中国改善关系。50年后的今天,中美关系又处在爬坡迈坎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特殊日子里,希望美国决策者能对尼克森对中外交遗产有所反思和总结,将他留下的「中美只有合作才能克服各种重大挑战」的政策遗产继承下来。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