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关心国高中生是否延后上学,教育部日前回应,政策方向是「早自习让学生自由参与」,高中生在第一节课开始(上午8时10分)前到校即可,预计111学年实施。对于此议题,淡江大学教育心理与谘商研究所教授、国民党智库执行长、前立委柯志恩昨(19日)在脸书表示,教育圈最近讨论最多的是可否延后到校时间,连带的也讨论了大学是否要上满18周,而她认为这些都见仁见智,「学习的好坏是在于学生本身要有自主的学习动能」。

关于学生到校时间,柯志恩表示,目前有一些大学如台大已逐步调整为16周,这点让她相当羡慕,看看国外的大学,美国如果採学期制的话,上课约15至16周,加拿大及邻近的日本韩国也一样,相比之下,台湾的周数是比较多的,但竞争力有没有比较强呢?就像到校时间从7点45分延到8点15,是否就会让孩子睡眠充裕,学习效果更好?这些都见仁见智,学习的好坏是在于学生本身要有自主的学习动能,如果学校的课程设计的好,当然能引发学生去投入,有没有大人在旁「督促」根本不是问题。

柯志恩更透露,以前被妈妈逼念书时,就把小说摊开和课本重迭,坐的远远的,整个「用功」的样态,让大人看了安心,自己也看得开心,而现在的小孩其实也一样,以线上学习为名,开了不少的视窗,大人靠近就赶快转换,一个按键就可让自己免于责罚,所以世代不同,对于不喜欢的学习,只是规避的手法相异罢了。

正因如此,柯志恩认为,该聚焦的是找回大家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兴趣,让学习的内容本身是有意义的,否则再多的条规也无法找到学习的热情,这点身为老师的她是谨记在心的。对此有网友留言表示,「一个尽责尽职的好老师就会有这种好的思维」、「教授耽心学生学习能力!现在学生能自发性学习的太少了」、「有兴趣就会很努力,没兴趣就会装装样」。

#高中生 #柯志恩 #到校时间 #上课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