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传媒郑自隆专栏】你看懂《金刚经》的白话译本吗?

《金刚经》是古印度素朴的智慧,凡5000余字,入中土,自姚秦鸠摩罗什译经,迄今已有1600余年,明代之前,《金刚经》并不被僧界重视,挑剔的高僧视之「不了义」,明代以后,因融入民间信仰而被儒道肯定,逐渐为民间接受而演化为主流;但儘管为僧俗接受,不过还是看不懂,千年以降,僧俗演绎诠释不下数百万言,僧眾以法典视之,论之不踰规矩,俗家学者以玄学或养性析述,望之俨然不可亲近,后学者循此读经,枉矣。

看不懂《金刚经》的原因有几项

第一个原因是1600年前字汇贫乏,同字异义,因此相、象不分,「相」指本性、本质,「象」指表象、方法,因此「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很难解读,但若解释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若见诸象非相,则见如来」,则豁然开朗矣。

相、象不分,纠葛不清,越解释越难懂;此外「法」也是,《金刚经》的法,有时指佛法,即是「相」,但有时亦指学习佛法的途径、方法,即是「象」。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第一个「所谓佛法者」,指的是宣教的方法(「象」),第二个「即非佛法」,指的是宣教的方法若不对,则无法学习正确佛法(「相」);又如「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此二词的「法」均指方法,也就是「象」而不是「相」(佛法本身)。

其次是1600年前,读原典译经的胡僧口述其义,汉官笔记,难免有认知差距,产生选择性理解selective perception,甚至有些无法以文字完整表达意涵,只能音译或含混带过,如「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或「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不但抝口,而且似乎是不合逻辑论述,但以现在逻辑学诠释就会一目了然。

第三,诠释者故意把它讲得玄之又玄,原因是诠释者自己也看不懂,所以自己囫囵吞枣,无法消化,当然也就不能讲清楚;另一个原因,知识必须有贵族性方能卖钱,讲的清楚明瞭人人能懂,失掉知识的贵族性与市场价值,自己哪能成为「宗师」而得到供养?

《金刚经》虽为佛典,但倒比较像2500余年前古印度的智慧,内容慧黠有趣,然而2500年的时空阻隔、文明进步,如果还将《金刚经》当作圣经,不能批评,这可违背了佛陀的教诲,佛陀要我们「无住相(象)」,不拘泥礼法表象,也提醒我们「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包含《金刚经》在内一切人为智慧,都是可以被讨论、质疑或挑战的。

本系列文章命名「科普《金刚经》」,是科学普及的概念,一般谈科普,只会想到理工农医,但社会科学仍是可以「科普化」,尤其以艰涩难懂的《金刚经》作为分析示范的对象,更为有趣;因此《科普.金刚经》,不把《金刚经》视为圣经,而是古印度的智慧,也不把佛陀视为高高在上圣人,而是一位可亲的哲人。

读经就是读书,读书的乐趣是思想海阔天空,读后豁然开朗,北京清华大学有一面陈寅恪写的王国维纪念碑,开题就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扵俗谛之桎梏」,但以经读经,是掉入另一个由他人编织之「俗谛桎梏」,何必。

独立思考是必要的,读经亦是如此。

作者为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兼任教授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

#金刚经 #佛法 #诠释 #读经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