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芸/台北报导

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TIDF)1日揭晓本届「杰出贡献奖」得主,颁发给长期投入纪录片制作、研究与教育的李道明,表彰其对台湾纪录片发展及论述的诸多贡献。李道明谦称,能专注于自己有兴趣的工作,是值得安慰与欢欣的事。

「李道明对台湾纪录片的贡献,可以说是多面向的。他既是坐而言的论述者兼教育者,也是起而行的创作者。」TIDF评审委员指出,作为创作者,李道明从台湾解严前后制式化的影像中突围,丰富了台湾纪录片的多元性;作为学者与教育者,李道明在大学院校任教近40年,其着作《纪录片:歷史、美学、制作、伦理》,更是探索纪录片的必读专书。

李道明1953年出生于新竹,大学期间曾任电影杂志《影响》主编,后来至美国费城天普大学攻读广播电视电影艺术硕士,成为台湾首位赴美专攻纪录片的学者和创作者。他自1980年代开始从事影像制作,导演纪录片、剧情片、动画片、教育资讯影片及电视节目,并成立「多面向工作室」,带领团队大量拍摄纪录作品,题材包括台湾歷史与社会、环境保护,以及原住民生活和文化等,为解严前后的台湾土地留下重要见证。

在美留学期间李道明便以纪录片《爱犬何处归》和动画片《开天》获得金穗奖。1986年,他记录泰缅边界难民营处境的《杀戮战场的边缘》,获颁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同时他策划了一个电视纪录片系列「蜕变中的台湾」,企图呈现1980年代末期台湾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过程,最终完成《鹿港反杜邦之后:一些社会运动工作者的画像》以及《人民的声音(环保篇)》,后者并获得1991年金马奖最佳纪实报导片。

李道明是台湾最早接触原住民题材的创作者,自1988年与胡台丽合作《矮人祭之歌》以来,陆续摄制《兰屿观点》、《排湾人撒古流》、《末代头目》、《路,TSUENU》等一系列作品。

李道明对于纪录片的推广及教学亦卓然有成。他先后任教于中国文化大学、清华大学、台湾艺术大学、台南艺术大学、台北艺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近40年的教学生涯,培育许多影视产业新血,更透过教学和论文发表,不断论述纪录片的定义,影响了这一代的纪录片工作者。

李道明得知获奖后,表示自己从80年代制作长篇纪录影片、纪录片歷史与制作的教学与研究,到90年代台湾纪录片研究、教育推广、补助、制作、影展放映、国内及国际巡迴推广等全方位的事务,见证了纪录片制作与研究在臺湾生根、茁壮,终于在21世纪开花结果的歷史进程。

今年TIDF将放映李道明于2003年导演的纪录片《离乡背井去打工》,同时将举办「叩问真实:关于纪录片的几个难题」论坛。

#纪录片 #道明 #制作 #台湾 #TI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