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大陆央行)8日晚间公告今年依法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总额超过1兆元(人民币,下同),引起广泛关注。有观点认为,此举相当于全面降准了0.5个百分点。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指出,央行上缴结存利润并不等同于降准,二者的资金属性明显不同。

连平在新浪专栏撰文指出,从行为性质来看,上缴结存利润是中央银行依法向中央财政缴纳利润的常规性操作,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的形式列入中央财政,用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央银行依法上缴经营利润,以此来支持和配合中央财政,增加稳增长财力。而存款准备金制度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调降存款准备金率具有多倍扩张基础货币的功能。

文中指出,央行将外匯储备经营的净利润上缴中央财政,本质上与央企将净利润上缴财政没什么两样。对于财政来说,央行上缴利润是财政收入,将其转为财政支出后就体现了财政的功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央行上缴的1兆元收入转为财政支出,就使得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明显加大,对宏观经济必然会产生扩张效应。但这种效应是积极财政政策的扩张效应,而非宽松货币政策的扩张效应。

他指出,不能因为这1兆元是央行上缴的,就说它具有降准的效应。那么请问由央企上缴的另外1兆元或2兆元是否具有降准效应呢?如果说央行上缴的利润也有降准效应,那么请问央企常规的经营利润上缴是否都具有降准效应?很显然,从货币政策功能的角度看,将央行上缴1兆元结存利润等同为降准是不正确的。

#上缴 #利润 #效应 #降准 #1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