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衝突难解。大陆《环球时报》18日报导,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接受专访指出,无论这次俄乌衝突以怎样的形式结束,欧洲都需要进行一次地缘政治大反思:欧洲事务,未来到底应该由美国主导,还是欧洲国家主导?欧洲到底有没有能力独立处理和俄罗斯有关的事务?中国和欧洲自己都不应该忽视欧洲的能量。

郑永年指出,就俄乌衝突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而言,尽管北约一直不想直接面对俄罗斯军队,但很难说这场衝突只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双方的较量。所以尽管各方都在呼吁停战,俄乌都没有停止迹象。

不过,从现实来讲,俄罗斯的目标应该不是拿下整个乌克兰,拿下这样一个领土面积比德国还要大的国家并不那么容易。乌克兰也明白,没有北约直接介入,基辅无法取得胜利。和美国站在一起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对德法等国来说,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些都是各方可能达成妥协的潜在动力,问题是如何发挥出来,如果常规战争失控,小型核武器的使用并非完全不可能。一旦出现,战火就会蔓延到整个欧洲。

郑永年称,欧洲尽管现在和美国站在一起,但这种「团结」非常脆弱。从长远和歷史角度看,欧洲正处在危险之中,欧盟更处在尤为脆弱时刻。

首先,多国表达希望加入北约意向,德国更计画将军费提升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意味着军事竞争将在欧洲再度上演。从短期看,因为俄乌衝突,欧洲国家对此都没有反对意见。不过,从长期看,一个再军事化的德国绝不是法国乐见。欧洲内部地缘政治可能面临大的变动。

其次,欧洲还可能面临核扩散的风险。白俄罗斯修改《宪法》解除国家「无核」地位,会不会产生骨牌效应?如果真的发生所谓「俄罗斯崩溃」的极端情况,出现核武器扩散,那欧洲将面临非常大的核威胁。冷战后,杭廷顿等美国学者认为,欧洲和美国已几乎成为一体,衝突只会发生在文明与文明之间,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从歷史上看,无论一战还是二战,都发生在欧洲同一个文明内部。西方文明内部的激烈衝突,未必不会再度上演。

再次,德国的再军事化可能也会鼓励日本再次推动修宪,寻求再军事化,日本多届政府已提出类似动议,而这将进一步使亚洲的地缘政治版图发生变化。韩国新当选总统也提出与美国「核共用」的问题。

可以说,从长期地缘政治和经济角度来看,俄乌衝突没有赢家,除了美国之外——一个太团结的欧洲就不需要美国了,正因为欧洲内部出现分歧,美国在北约的领导地位才能更稳固。

#欧洲 #美国 #俄乌衝突 #地缘政治 #郑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