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大学地政学系主办的「全球国际城市的新视野」系列讲座,由政大社会科学学院、地政学系系友会与华南金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指导和支持,第四场活动邀请到基隆市长林右昌蒞临分享。
林右昌先以自己求学期间的故事作为开场,同是规划科系背景出身的林市长,在1990年代就读台大城乡所时,便开始对跨国城市的比较研究感兴趣:「如今社会媒体用同个标准衡量每个城市,是否合适?」林右昌向学生们抛出问题,并以基隆为例,将演讲拉开序幕。
林右昌指出,上任之初的基隆市曾经是自杀率、离婚率及失业率等三高之冠,也被票选为全台最不快乐、不幸福的城市。不仅如此,在他上任前基隆市债台高筑,但在他上任后 ,负债比率逐年从47.37%降低至29%。
林右昌坦言,基隆市府从未进行组织改造,犹如一台老爷车,过冗的区公所、户政事务所、甚至学校,让基隆多出许多行政人员。在先天与后天上的重重阻碍下,一座城市该如何重塑光荣与自信?林右昌认为,应该要突破政府体制与官僚惯性的障碍。例如县市合併议题,他便不以政治方式思考,而是以一千万人口的尺度进行市政治理与城市规划。
林右昌观察到「一个核心两个翅膀,河谷廊带串连首都」,世界各大城市交通便捷的关键在捷运系统的完善。目前,在地理环境上,北五堵至南港高铁仅需13分钟,若能搭配基隆捷运,将能拉近城际距离。
林右昌解释,台铁捷运化多年来无法执行,一部分问题在于两者企业组织与运行逻辑全然不同,但更大的问题在于「台北的盲肠」- 七堵到树林段。这段范围必须提供更多元的路线,运载人与货物,而南港至板桥则是全面地下化,两者介接上的障碍使得班次无法有效提升。也因此,基隆需要一个符合现代及地方的捷运系统。
林右昌也介绍了市港再生标竿计画,他苦笑说这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原因在于该用地95%面积属于铁路、海港、海军军方等国产署管辖土地,而基隆市府实际拥有的土地面积不到5%。他直言,这虽然应该是属于行政院层级的计画,但基隆市无法再等待了。协调各机关不易,他一方面活用都市计画的执行权,一方面保证港公司权益,于是得以顺利持续推动。
除了硬体改造再生,基隆市也注重歷史与文化的永存。大基隆歷史场景整合再现计画即一改平常城市规划对文化的忽视,由文化部门与文资作为核心价值,进行规划。在提升市民快乐与幸福感上,林市长提出了正滨渔港色彩计画,将都市设计纳入思考,考量基隆气候湿冷,因此规划温暖色系色彩。无心插柳柳成荫,此举使得该地成为热门打卡景点。如今该地渔村生活照旧,并没有被全然观光化,民眾也开始自主监督港边与街道整洁,这里不再是脏乱恶臭的海港。
林右昌也就基隆河谷廊带的整体开发以及基隆港转型侃侃而谈。基隆河谷廊带的整体开发,在中央与地方的合作下,最后解编了约一百多公顷的「假山坡地」。而基隆港也逐步从服务「货物」转为服务「人」。
林右昌直言,国家需要宏观的国家政策,并举例社宅政策,他再三强调,政府应该就各地不同的现实环境条件进行整体且宏观的目标设定。「谁说台北的社会住宅只能盖在台北市?」他相信这是整个大台北都会区的共同议题,需要靠国家摒除政治歧见进行有力的规划与推行,而狭隘的地域主义不利于城际接合。林市长点出,应该基于TOD的概念,将社会住宅盖在交通节点周边,藉以一举解决居住与交通的问题。
演讲的最后,林右昌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思维来看待事情,做出最合适的决策。他也为地政系学生们指出在学校及职场上应努力的方向,他认为无论是领导人或是规划者,都要具备整合不同专业的能力、以及规划未来的想像力,而领导者尤须在专业及领导统御之上拥有一个开放的心胸。找对问题、准备好答案,并对症下药!基隆市的华丽转身,让我们看到不可能也能变成可能!
此次,一起与会的基隆市地政处苏昱彰处长也是地政系友,许久没回到政大,在演讲后有感而发:应打破原有传统式的地政系(原法学士)拘泥的想法,单就不动产规划或开发一项,是需要很多知识及智慧的结合。有关不动产相关的事务(例如:地尽其利而言)包罗万象,是各种知识总合,也会随时间轴及人的价值认知不断的转变。并且由衷地认为地政学系此次的系列讲座,正可以给学生更多机会提升视野看世界,以后毕业后入世时能有较多的机会及竞争力。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