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贸易代表署23日宣布,针对「301条款」对大陆加徵的关税,恢復其中352项大陆进口商品的关税豁免。大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前院长霍建国指出此做法原因有三,包括一是面临美国政客和商界的压力;二是迫于美国国内通膨的压力;三是美国期中选举的压力,美国总统拜登执政以来,疫情未见好转,国内经济矛盾上升,今年在国内经济发展方面再无建树,会直接关系到民主党的支持率及国会的人选变化。

霍建国在《观察者网》上发表评论指出,川普政府时期,美国先后三次宣布对大陆加徵关税,分别为2018年7月6日对涉及1340亿美元大陆商品分两批加徵15%到25%不等的关税;2019年5月5日对2000亿美元大陆商品加徵25%关税。此后,在美国商界要求下,剔除部分纺织品和轻工产品。第三次是2019年9月1日,对大陆输美剩下的3000亿美元商品全部加徵10%的关税。

霍建国指出,受贸易战影响,中美双边贸易2019年大幅下降15.3%。他称,2020年初,中美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定。但不久后全球新冠疫情爆发,美国成为全球疫情重灾区,并导致美国产业链和供应链中断,市场供应短缺,商品物流紊乱。2021年美国的进口商不得不支付高额进口关税,导致美国物价大幅上升。当年中美双边贸易达7500多亿美元,增长近30%。

美国贸易代表戴琪上任后,即宣布将对川普时期对大陆加徵的关税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将视情作出调整,但评估结果迟迟未见公布,有关专家分析,美国是不会主动取消川普时期对大陆加徵的关税的,因为美国希望以此为筹码展开对大陆的谈判,至于为何这次又主动宣布实施部分豁免,霍建国表示,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面临美国政客和商界的压力,今年2月美国两党41名参议员呼吁贸易代表戴琪尽快建立全面的豁免程序,扩大符合关税豁免条件的范围。与此同时,美国一千多家贸易商联名致信贸易代表办公室,要求尽快完成削减关税,「应说戴琪是迫于压力,不得不提出一个部分豁免的清单」。

二是迫于美国国内通膨的压力,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国通膨即超出了其宏观政策预定的目标,今年2月份美国的通膨已飙升至7.9%的高位,美国不得不把控制通膨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美联储已经于3月份启动了加息的进程,而高额关税对通胀的助推作用是无需争辩的,当前石油价格短期内下降到100美元以内的概率是较小的,美国的通膨当然也难以回落。霍建国说,「戴琪如果在降低关税方面久拖不决,则要承担高通胀的责任,她肯定是不会背这个锅的」。

三是美国中期选举的压力,今年10月即将进行美国的中期选举。拜登执政以来,疫情未见好转,国内经济矛盾上升,世界格局错综复杂,如果今年在国内经济发展方面再无建树,会直接关系到民主党的支持率及国会的人选变化。而稳定美国经济自然是重中之重,能否降低通膨是大家最为关心的大事。

综观以上几方面因素,霍建国称,美国此次宣布对陆豁免部分关税,「主要取决于其国内因素,绝不代表对大陆的妥协和让步」。如果说考虑到大陆因素的话,应该说大陆经济的稳定发展,大陆的制造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美国已经无可奈何了。

霍建国说,事实再次证明,贸易战和制裁是一种「双刃剑」,美国发动的贸易战看似来势汹汹,当其自身受损失,它就不得不考虑如何进行自救。美国加徵关税产生的苦果,也只能美国自己慢慢消化了。这场中美贸易战的过程,可以作为经典国际贸易教科书的案例加以普及。

#美国 #关税 #压力 #贸易战 #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