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衝突引发世界粮食、能源、食用油价格的全面上涨,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进口大国,俄乌衝突将中国粮食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华尔街日报》3月8日报导称,「乌克兰衝突引发中国粮食不安全」,清华大学国际生物经济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宏广今天(30日)在《环球时报》撰文反驳,外媒报导与事实不符、耸人听闻,只要调配好自产和进口的比例,加强节约光盘,完全能够实现「中国人的饭碗必须主要装满中国粮食」的目标。

文章首先分析,俄乌衝突会增加粮食进口费用,但不可能动摇中国粮食安全「吃饱没问题」的基本格局。中国2021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83公斤,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21%,「吃饱没问题」。中国已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能够保障6.8亿吨的粮食产量,中国人不会再挨饿。今年中国粮食安全虽然面临乌克兰衝突、极端天气、中美贸易战的三重衝击,但都在可控范围以内。

乌克兰、俄罗斯出口的小麦、玉米分别占全球出口量的28%和16%,中国小麦自给,只从俄乌进口少量玉米,可以寻找新的玉米出口国。受去年秋天极端天气影响,全中国小麦近1/3晚播,冬前麦苗长势较弱,但在春季可通过「壮苗」技术弥补一定损失,若小麦生长后期天气正常,仍有可能保持常年产量,最多减产3%左右。

2021年小麦占全中国粮食产量的20.1%,可见极端天气造成全年粮食减产在1%以内,仍在正常年景粮食产量波动范围之内。中美贸易中,美国的贸易逆差还在增加,美国希望中国多进口粮食和能源,因此中美贸易战对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影响也不大。

其次,粮食安全的「成绩要讲足」,70年创造了千年农业史上的「四大里程碑」。1949年中共建政以来,中国农业史上竪立了「四大里程碑」:1998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产品数量不足的矛盾基本解决,彻底告别持续数千年的飢饿困扰;2005年,中国政府宣布取消农业税,彻底告别持续2000多年「交皇粮」的歷史;2020年,中国政府宣布消除了当前标准的「绝对贫困」。与此同时,中国种植业实现机械化,基本告别「二牛抬杠」的农耕时代。

第三,粮食安全的「困难要讲透」,「吃好要进口」是基本国情。联合国粮农组织没有给出「吃好」的标准,中国研究发现多数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粮食在800公斤左右,比中国高65%。中国人均耕地仅0.1公顷,能够吃饱已是了不起的成绩,要达到人均800公斤粮食「吃好」的标准确实有困难。

长远看,中国粮食安全还面临人均耕地少、进口食物多、种植业规模小、效益偏低、粮价偏高、国际竞争力弱、年轻粮农少、粮食浪费多等困难。此外,城镇化、工业化用地量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使人均粮食消费量不断增加,将进一步增加保障粮食安全的难度。2020年中国进口粮食相当于9亿亩耕地的产量。吃好需要进口是基本国情。

第四,粮食安全的「措施要讲实」,八管齐下保粮食安全,中国人未来吃得肯定会更好。1989年中国政府曾预测中国粮食产量将达到6.4亿吨,2021年实际产量为6.8亿吨。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八管齐下竪立「大食物观」,中国未来20年粮食产能有望达到8亿吨。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基础上,「生粮于海」,在300万平方公里海洋捕捞鱼类;「产粮于山」,用南方10亿亩草山草坡种植食物。

此外,「要粮于改」,用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1亿亩播种面积;「储粮于友」,建立稳定的海外10亿亩耕地的食物供应链;「节粮于用」,减少粮食浪费;「稳粮于共同体」,加速建设粮食安全共同体。通过上述措施,中国有望形成8亿吨的粮食产能,加上适当进口,完全能够实现「中国人的饭碗必须主要装满中国粮食」的目标。

文章称,多年来中国粮食产量总是波动在3%左右,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是「吃饱没问题、吃好需进口」,粮食安全有困难,也有办法。上世纪90年代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里斯特·布朗曾提出「未来谁养活中国人」,在反驳他的文章中,王宏广认为,「中国粮食安全可忧、不可怕」,未来中国人一定会吃得更好。这个观点没有改变过。

#中国 #粮食 #粮食安全 #进口 #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