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饮食习惯息息相关,除了饮食内容之外,进食时间也可能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身体状况?《临床内分泌与代谢期刊》近期刊登的回顾性研究指出,在适合的时间点摄取不同种类的营养素,或许对糖尿病患者的心臟健康更有利。

●昼夜节律影响体内代谢? 研究称「这样吃」对糖尿病患者最有利

中国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分析美国《全国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中4,642名糖尿病患者的基本资料,受试者于连续2天报告摄取的食物类型与摄取时间。研究团队发现,摄取特定食物的时间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率有相关性。

(图/潮健康提供)
(图/潮健康提供)

「我们发现,中午时摄取较多的淀粉类蔬菜、下午摄取全谷物,晚间食用更多的深色蔬菜、以及较少的加工肉类,可能对糖尿病患者的心臟健康更有益。」研究作者魏葳(音译)表示。

魏葳声称,有3项因素可以解释研究观察的结果,其一是昼夜节律。例如糖脂代谢于早上较高,利于摄取淀粉类或谷物类食物;而褪黑激素生成、发炎指数与氧化应激反应在夜晚较高,需避免容易引起发炎的食物,如加工食品、高油或高糖饮食。因此,食物的摄取时间符合相应的昼夜节律。

其二则是摄取的食物种类。研究发现,摄取较多原型食物、减少加工食品摄取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率也呈现较低的趋势。

另外,魏葳也列举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研究成果,表明若晚餐比早餐时摄取更多的热量、蛋白质或脂肪,可能会增加一般人罹患糖尿病的机率,证明饮食的昼夜节律与慢性疾病之间,确实有所联繫。

(图/潮健康提供)
(图/潮健康提供)

●过晚进食恐造成「血糖波动」? 糖尿病发生机率更高?

关于进食时间与糖尿病之间的关联,西班牙莫夕亚大学亦曾发表相关研究。研究团队透过800人试验证实,50%受试者属于过晚进食组,他们血液中的「褪黑激素授体1b」基因产生变异,造成血糖波动。另外,研究也发现影响血糖调节的「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并对体内的葡萄糖代谢产生影响,增加糖尿病发生率。

英国纽卡索大学医学教授Roy Taylor指出,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研究只止于数据分析,难以证实「饮食时间影响糖尿病发生率」。不过,莫夕亚大学的研究涉及人体实验,或许对糖尿病患者或相关公卫单位而言,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莫夕亚大学医学博士Frank AJL Scheer博士则认为,已开发国家中约有33%的劳工「过晚进食」,轮班者受到的影响最甚,这类族群的身体健康更可能受到饮食时间与昼夜规规律的影响。建议有关单位应注意劳动人口的进食状态,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预防相关疾病的风险。

文章来源:本文由《潮健康》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
#潮健康 #糖尿病患 #血糖 #控糖 #昼夜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