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财讯》报导,今年全球股市在通膨、升息及俄乌战争的不确定性下进入高檔震盪,市场投资风向也180度地大转弯,一时间「高殖利率概念股」成为市场显学。

防疫股暴衝 长期获利难料

资深分析师陈唯泰接受《财讯》採访时表示,现阶段抗通膨、保值成为市场趋势,加速市场资金奔向「高殖利率股」。不过,投资人在追求稳赚股息之际,误以为现金殖利率愈高就愈好,这时反而容易落入高股息的迷思。提醒投资人如果有4种情况出现,可能不小心就落入高殖利率股的陷阱。

陷阱1:疫情受惠股股息暴衝,须注意长期配发稳定性。资深分析师陈威良举例,这两年由于疫情影响,防疫族群的获利呈现3级跳,就殖利率的角度来看,相对具有吸引力,但股价还是跌跌不休。主要就是因为歷年来的股息配发情况,以及获利能力的稳定性不足。

《财讯》报导指出,举医疗级乳胶厂申丰为例,去年配发现金股息10元,今年公布配发现金股息15元,换算殖利率都超过10%,按理说,应该可以支撑股价走扬,实则不然。正是因为,申丰的营收随着防疫高峰期过去后,已经大幅下滑,未来可能很难再配发这么高的股息了。

事实上,这情况可能也发生在恒大、南帝等防疫股身上。至于因为疫情而受惠的货柜3雄、面板股等,也是突发性的配发高股息,但若拉长时间来看,营运盛况能持续多久?有待考验。

陷阱2:业外一次性认列,不适合存股概念。如果投资心态是从存股角度出发,更要长期检视一家公司的股息配发情况,而非只单看这1年的殖利率,会严重扭曲殖利率的意义。不是看到殖利率超过10%就要跳进去买,就以为是定存的保障。

《财讯》分析,像是电池模组大厂顺达,由于去年有不动产处分利益挹注,每股盈余衝上22元以上,顺达大方配发15元的现金股息,以100元左右的股价计算,殖利率高达15%,但除息之后股价一路走弱,关键还是在于这笔获利并非来自本业,虽然今年度殖利率高,但认列完之后还是要看本业的经营能力。

数字游戏 减资不等于股息

陷阱3:别把现金减资看作现金股息。自从先前国巨几次现金减资成功推升股价后,只要提及现金减资,市场都当成利多解读。但陈唯泰说,有人把现金减资比拟为股息发放,认为公司把钱退还给股东,等于高殖利率概念,视作超级利多看待,这似乎是一种谬论。

文章来源:财讯双周刊
#高殖利率股 #国巨 #申丰 #升息 #财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