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继亮说,中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推进素质教育,但应试问题仍是困扰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学生负担过重仍是重大现实问题。

申继亮认为,要从根本上、从课程教材角度去破解这些问题,首先要转变理念,让每一位老师做到「眼中有人」,不是眼中只有分数。做到「眼中有人」,就要给老师提供学生的「画像」(希望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长什么样,核心素养就描绘了这样一个画像)。每门课程各自的育人功能不同,共同完成这个画像。各门课程都要思考,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有什么独特的贡献。通过课程方案与标准修订,明确一门课程该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超越学科、超越教材,做到眼中有人。比如,数学和语文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语文学得怎么样,还要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这就是核心素养的要求。

「这次修订就是要引导教师进一步转变育人观念、育人理念,推动育人方式的改革。」申继亮说。

不仅如此,申继亮说,考试评价也要强调素养立意。即要在创设的情境、给出的任务当中去考察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去考察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不是简单考察学生死记硬背,比如歷史,改变过去死记硬背时间、人物、事件的考试要求,而是通过提供素材,让学生进行综合分析。素养立意的考试命题,考查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歷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方面素养的综合表现怎么样。

「怎么考呢?比如,《马关条约》签署以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开工厂。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也允许外国人来投资开工厂。这两者有什么不同?」申继亮举例道,这不仅仅考学生歷史知识掌握情况,更主要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歷史解释等方面的素养。

#学生 #育人 #核心素养 #课程 #申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