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法律顾问谢奇拉指出,儘管人道灾难频传,北约成员国仍有高阶军方人士不认为俄乌战争事关重大,甚至质疑立陶宛、波兰等中东欧国家「仇俄」、「恐俄」。

谢奇拉提到,俄罗斯2月全面入侵乌克兰后,西方才开始醒过来,但之前对于1990年代惨烈的车臣战争、莫斯科煽动摩尔多瓦内战并军事占领摩国部分领土至今,以及2008年俄罗斯藉故侵略乔治亚,反应都相对冷淡。

儘管这样的说法或许不符「政治正确」,谢奇拉认为,此次西方反应较强烈,主要原因之一恐怕是乌克兰这个大型「缓衝区」不幸被破坏。

立陶宛国家广播电台今天刊登与谢奇拉(Joanna Siekiera)的专访。

俄军在乌克兰虐杀平民、劫掠财物、恶意破坏非军事设施,震动国际。谢奇拉指出,俄军的行径与苏联红军相似,俄罗斯运用恐怖手段的作战模式可谓「歷久弥新」。她认为,俄军毫无疑问已犯下战争罪,但是否构成「种族屠杀」,只有国际法庭能认定。

儘管苏联时期以来的俄罗斯政治宣传强调光荣的红军打败纳粹德国、「解放欧洲」,近年更加强宣传乌克兰充满新纳粹分子,多项史料显示,红军所到之处屡见大肆劫掠「战利品」、强暴妇女、报復式虐杀平民和破坏房舍等恶行。

谢奇拉说,俄罗斯不屑国际法,公然挑衅并鄙视西方普遍价值,因为他们深信自己不会遭受国际司法制裁。包括中国和北韩等其他集权或独裁政权正密切关注俄罗斯「能被纵容到什么地步」,令人遗憾的是,法律有漏洞,且各国有相互牵制的利益关系,让西方屡犹豫是否需扩大对俄制裁。

一如部分俄罗斯事务专家,谢奇拉认为西方在评估、预测俄罗斯意图和行动时,常犯几个错误:习惯预设所有行为者都是理性的、忽略西方与俄罗斯认知的「理性」可能不同;以及高估个人生命在俄罗斯社会的价值、低估俄罗斯社会的「自我优越感」和对「非我族类」的敌意。事实上,总统蒲亭(Vladimir Putin)的政策与俄罗斯社会和文化相呼应。

谢奇拉提到,西方往往对影响中东欧情势发展的文化、政治和歷史因素一知半解,也对共产制度没有切身体会,但对前华沙公约国家而言,何谓有特定思维和行为模式的「苏联人」(Homo Sovieticus),不需说明就懂。

谢奇拉预测,俄方的行为模式不会有根本改变,就算暂时撤离乌克兰,依然会持续对周边国家构成威胁。

儘管西方高举人权、法治等价值,谢奇拉指出,从德国当初坚持建设连通俄罗斯的「北溪二号」天然气管线等例子可看到,西方确实有能力「包容」莫斯科当局的恶行。(编辑:徐睿承)1110423

#俄罗斯 #谢奇 #西方 #认为 #乌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