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亚洲烘焙器具龙头,全台有超过8成的烘焙模具都由三能生产,二代张志豪,如何靠危机意识打破旧有制造商思惟,推动产品和行销创新,让公司营收在疫下创上市来歷史新高?

台中大里工业区的厂房内,产线员工将铝合金板放入油压机内,下一秒,一个麵包烤盘就成形。这里,是亚洲最大的烘焙器具厂商——三能食品器具。

该公司生产的吐司盒、烤盘、蛋糕模、麵包夹等烘焙器具外销到全球36个国家。在台湾,从平价的全联阪急麵包、多那之蛋糕烘焙,到一条要价上百元的嵜本高级生吐司专门店在内,共有8成的烘焙业者使用它的产品。

连续3年EPS逾3元

2021年,该公司合併营收突破新台币20亿元,创下上市以来的歷史新高。儘管疫情最严峻的近两年,烘焙器具材料不銹钢价格大涨,许多烘焙业者饱受疫情影响,获利衰退,但三能仍逆势交出连续3年EPS(每股税后纯益)都超过3元的成绩。

让这间亚洲烘焙模具王,在国际原物料节节攀升之际,还能维持稳定获利,同时创造业绩新高峰的关键,是三能二代接班人的危机意识。

时间回到2014年,三能董事长张瑞荣在董事会中拍板,宣布公司要挂牌进入资本市场,此时,作为第二代的张志豪却不认同父亲的作法。「会议中空气突然安静,因为全场只有我一个人举手反对,我不认为当时的公司准备好了。」三能集团行销总监的张志豪接受《今周刊》专访时,一语道出当时决定推动转型的初衷。

三能虽是烘焙器具龙头,但他担忧,三能有8成产品都透过经销商销售,对于终端市场敏感度较低,长期下来忽略了第一线使用者的想法。2018年三能自结营收衰退6.35%,其中台湾市场更衰退约20%,对张志豪来说是个不小的警讯。

「过去那个年代,都是厂商出什么产品就用什么,不好用就看看国外有没有适合产品,三能大概也是看到这个问题,决定改变,」知名麵包师傅吴宝春观察指出。

转型的关键,是打破旧有制造商思惟,导入主动了解使用者需求的服务业精神。这听来简单,其实要成功换脑袋并不容易。2018年,三能推出新品牌SANNENG Premium,投入上千万元,开发首把具抗菌效果的碳纤维厨师刀,甚至还花了2、300万元的行销费用,将新产品送给许多知名厨师。但,一把刀要价3千多元,是一般产品的2、3倍,最后销售成果并不理想。

文章来源:阅读全文
(图/今周刊提供)
(图/今周刊提供)
#全球 #全台 #三能 #烘焙器具 #张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