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68岁吴先生,具新冠重症高风险病史,符合领药资格,按规定应于发病后5天内领药,但他于5月6日上午快筛阳性,但连跑两家医院都拿不到药,经过各方奔走,才在9日上午拿到药。
指挥官陈时中说没遇过这种情况,还说要亲自打电话给投诉人问清楚。指挥中心还宣称,5月6日已将27万人份抗病毒口服药配送到210家医院、57家社区药局,让住院、急诊、居家照护等确诊者即时用药。但符合拿药标准的确诊者真的拿不药。
北市联医胸腔科主治医师苏一峰透露,北市医院大多数都没有口服抗病毒药物Paxlovid、莫纳皮拉韦,一家500床以上的大医院最近还向其他医院紧急「调货」,用来抢救新冠的重症患者。
苏一峰指出,大家以为Paxlovid、莫纳皮拉韦只适用轻症治疗,但目前在临床上,医师是倾向使用这两种药物,搭配瑞德西韦来抢救重症患者,效果不错。可想而知,在新冠重症药物有限的情况下,院方会倾向将Paxlovid、莫纳皮拉韦「省下来」,作为「救命药」之用。
5月5日指挥中心公布开立口服抗病毒药物Paxlovid、莫纳皮拉韦的流程,以及两种药物的适应症;5月12日,三类对象「快筛阳即确诊」上路,只需透过视讯门诊判定,台北市长柯文哲补充说,确诊人数上升太快,应看完马上领抗病毒药物。
但药从那里来?
苏一峰指出,指挥中心订定的口服抗病毒药物开立标准比国外严,例如国外规定的体脂肪指数BMI只要大于25,台湾却是30,好像台湾的胖子比老外多,其实关键还是药不够。
在这种情况下,指挥中心在用药上实施「轻重(危)分流」,苏一峰希望民眾能体谅,但为防止独居、行动不便的居家照护者突然由轻症转重症、甚至猝死家中无人知,中央指挥中心应该减少通报和居隔的程序,让地方政府把人力集中到居家照护者的健康追踪上,以防憾事的发生。
苏一峰认为,对于居家照护者,地方政府每天至少要派人打一通电话询问病情,像现在只是透过简讯问病,对于不会使用手机的老者,或是已经行动不便的慢性病友,可能就无法即时反映病情变化。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