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19日在北京举办「东西问智库·中国人权发展道路专题研讨会」。欧洲知名汉学家、瑞士比较法研究所中国法律专家、德国弗莱堡大学汉学终身教授胜雅律(Harro von Senger)应邀书面发言,阐释中西方人权观共识与交流等议题。他建议,为增进中西方人权观的沟通交流,每届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会议闭幕后,中国用英语、法语、德语等语种发布一份全面的会议报告,尤其要列出决议名称和西方国家的投票情况,让大家看看西方国家对很多决议的态度,其实和中国一致。

胜雅律说,中国40多年来在人权领域的进步值得肯定。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前,人权被贴上「资产阶级阴谋」的标籤并被拒绝承认。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只有北京大学和吉林大学保留了法律系,而北大法律系的规模全校排名倒数第二。

1978年后中国恢復了律师制度,1996年「无罪推定原则」被引入中国刑事诉讼法,2004年《中国宪法》第33条增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一款,现在法学院在中国遍地开花,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

两千多年前,中国已有哲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德国着名戏剧家、马克思主义者布莱希特也有句名言「先吃饱再讲道德」。中国信仰马克思主义,将重点放在经济发展和经济人权不意外。2001年3月,中国批准联合国《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很好说明中国人权观的侧重点。

胜雅律称,发展权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非常重要,仅围绕某些个人人权的人权观相当狭窄。例如,2021年3月瑞士发布《中国战略》文件,表示几十年来中国「亿万人民脱贫」,为「全球减贫作出重大贡献」,但文件仅仅把这些成就视为经济成就,避而不谈这些成就也是人权成就,即经济人权成就。

瑞士《中国战略》文件又指,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是「面向全球的发展模式」,旨在加快中国西部贫困省份的发展,在第三国兴建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强亚洲与欧洲、非洲的互联互通。既然「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于推动中国和其他参与国家的经济发展,那么应该被视为旨在推动经济人权和发展权的「全球人权项目」。

在瑞士,很多党派和政治家都强调解决难民问题的必要性,由于多数前往欧洲的难民是「经济移民」,在非洲和其他国家推动实现经济人权是有道理的。如果瑞士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以应对「经济移民」问题,那么这种参与符合《瑞士联邦宪法》,因为《宪法》规定「联邦应致力减轻世界的苦难和贫困,促进尊重人权」。请注意:瑞士联邦宪法先提到「联邦应致力减轻世界的苦难和贫困」,然后才提到「促进尊重人权」。可见前者即实现经济人权是首要关切。

中西方人权观的沟通交流,基于中西方在很多人权议题上的共识,且共识远大于分歧。例如,2006年至2009年,瑞士和中国同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在此期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286项决议,其中209项决议未经表决获一致通过,可见瑞士和中国对很多人权议题的看法类似。

胜雅律指出,瑞中在人权议题上的共识是长期的。2018年,同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两国都同意有关「恐怖主义与人权」「通过体育和奥林匹克理想促进人权」「人权与环境」「在所有国家实现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等决议,另有一项关于食物权的决议几乎获一致通过,只有美国投了反对票。这意味着在以上方面,当时瑞士和中国站在一起。

今年2月28日至4月1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9届会议在日内瓦举行。会上相当多的决议也是未经表决获一致通过。

胜雅律表示,但无论是瑞士媒体还是瑞士官员,讨论人权时只字不提瑞中在很多议题上看法类似,其他西方国家也是如此。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内部,西方国家经常投票支持有关经济人权和发展权的决议,可谓是「公开的秘密」,他们却不告诉自己的国民,致使西方普通民眾根本不知道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具体动向。

当然,一些有争议的决议可能会让包括瑞士在内的西方国家「出洋相」,如2017年6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促进享有和平权」决议,中国等开发中国家投票支持,美国等西方国家投票反对,瑞士弃权。如果美国和瑞士民眾得知自己的国家不支持「和平权」,肯定会非常惊讶,很可能会把注意力从中国转到本国,从「小人求诸人」变为「君子求诸己」。

#人权 #中国 #决议 #瑞士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