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研究院海洋法律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丁铎26日在大陆澎湃新闻撰文指出,美国总统拜登24日结束任上首次亚洲之行。拜登在欧亚两线的战略布局,向国际社会发出讯号,美国有着足够的战略资源和精力经营「印太」、聚焦中国,同时有效应对俄乌衝突。中国不排斥周边国家与美国深化经济合作,但如果「印太经济架构」成为美国制造经济脱鉤、技术封锁、产业链断裂、加剧供应链危机的政治工具,可以预见,这条道路绝不会给地区国家带来真正的繁荣和共同发展。
丁铎表示,美国当前外交重点围绕所谓的「印太战略」展开,「印太经济架构」是核心之一,其背后理念和具体举措都明显带着针对中国的色彩。但「印太经济架构」不是包括关税减免等实质性内容的传统经贸协定,在美国不提供市场准入承诺的情况下,亚太国家很难以牺牲本国经济品质为代价,制定符合其条件的更加严格的经贸规则。出于减少美国国内政治障碍的考虑,「印太经济架构」迴避了市场准入条款,但仍无法克服美国所谓「印太战略」的不足,即缺乏系统、务实的合作理念和经贸领域可行路径,难以与地区国家国内发展战略有效对接。
丁铎认为,在所谓「印太战略」发展脉络中,「中国威胁」一直被华盛顿作为议题设置的关键话语。正因如此,中国与一些国家的领土主权和海洋管辖权争议被涂上了强烈的地缘政治色彩。当前美国正在故意制造「民主国家对修正主义国家」「守规矩国家对破坏秩序国家」的假象,这着实让人忧心冷战思维在本地区的回潮。
丁铎称,拜登政府为重塑中国周边战略环境所採取的各项举措并非彼此孤立。在「印太战略」下,拜登政府推动美国主导的小多边机制更具实质性合作内容,日渐强烈地反映出美国按照自己意图建立地区政治经济安全秩序的紧迫感。在安全领域,美国认为中国在东海、南海和台海「破坏现状」,中国为维护领土主权、海洋权利和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被美国视为对现状和秩序的「破坏」。但此种判断完全不是基于对现状本身的歷史经纬和是非曲直的客观认识,而是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和霸权思想。
丁铎分析,在经贸领域,美国在不少场合指责中国经济胁迫周边国家。但纵观这些年的国际实践,不难发现,正是美国频繁以税收和金融为武器,不时对他国实施单方面制裁,或将苛刻的政治条件附于经济援助之下。
丁铎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艰难时期,任何地区合作架构都应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增进地区国家间互信与合作。正如王毅22日谈到「印太经济架构」的评价标准时指出的,标准应是「三个应该三个不应该」——应该推进自由贸易,不应该搞变相保护主义;应该有助于世界经济復甦,不应该破坏产业链稳定;应该促进开放合作,不应该制造地缘对抗。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