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庙有「凤梨故乡」称号,凤梨果肉可食用、果皮可酿酵素,凤梨叶因带刺被弃置当肥料;关庙子弟许玓维6年前钻研凤梨叶纤维推广,去年获文化部艺文纾困补助成立工作坊培训工艺师,今年孵出「花开的愿望」品牌,推出提袋、帽子等织品,成果让人惊艷。
家中种凤梨的许玓维从2016年开始钻研凤梨叶纤维工艺,但凤梨叶从採叶,到手工刮除纤维再捻线、织布,过程繁复,她算过,1天最多只能刮除50片叶片,取得仅12.5公克凤梨纤维,让她自我调侃「比织女还累」。
直到去年在农委会水土保持分局的「青年回乡行动奖励计画」支持下,成立工坊也添购取纤机,1天可取出2公斤纤维,让凤梨纤维工艺的计画往前迈开大步,她也成立「织女凤梨丝工坊」,落脚归仁农会仓库园区,结合南关线在地社团组成「新丰潮」团队,展开文化跨域交流。
去年底,她更获得文化部艺文纾困计画补助「一朵花开的愿望─凤梨丝工坊」,召集在地青年、妇女组成纤维工班,目前团队有4名「织女」投入客制化生产凤梨纤维产品。
许玓维说,自创凤梨纤维品牌「花开的愿望」现已推出凤梨纤维表带、提袋、帽子等产品,10月还将发表3套凤梨纤维衣服品牌。
昔于大陆经营鞋厂的廖淑如,因疫情关系,去年返台,56岁的她偶然得知废弃凤梨叶原来能织布,加入织女行列,「被凤梨叶刺过,才是正港织女」,她笑说,亲自到田间取回叶片取纤,从零学起,才能深刻领略这项工艺的价值。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