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曾经在2004年爆发一波监所静脉注射毒品受刑人感染人类免疫缺乏病毒(HIV)疫情,疾病管制署自2006年起在全国推行减害计画,除有效减少静脉注射海洛因者的HIV感染率之外,国家卫生研究院也发现,减害计画实施一年后,海洛因初犯率虽有显着下降,但会增加其他毒品的初犯率。
国卫院神经及精神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陈为坚,今日公布其领导的跨机构团队研究成果,发现减害计画实施一年后,可看到海洛因初犯率水平的下降,每10万人中减少22.37名初犯者。不过,减害计画并未改变甲基安非他命初犯率在这段期间的逐年增加趋势,也未改变摇头丸初犯率在这段期间的逐年减少趋势。
疾管署为控制2004年监所感染HIV的疫情,自2005年起推行三管齐下的减害计画,包含扩大原有的卫生教育、清洁针具交换与美沙冬替代疗法,从每年通报的HIV新感染个案来看,静脉注射毒品使用者所占的比率从2004年的40.8%,2005年来到最高的71.6%,2006年开始下降到63.0%,2007年到38.4%,到了2010年则不到一成 (6.5%)。
陈为坚团队好奇,减害计画实施后是否也对非法药物初犯率带来显着影响,因此以执法单位年度例行通报中清理出2001到2017的各年度全国非法药物初犯率,并使用间断时间序列分析来评估不同年度的初犯率,发现在三种最常见非法药物:海洛因、甲基安非他命、与摇头丸中,这17年间只有海洛因的初犯率在全国性减害计画实施前后产生统计上的显着下降,降幅为每10万人22.37名初犯者。
陈为坚说,若依不同年龄分层来分析,这种显着降幅只在40岁以下的年龄层出现。相对地,减害计画并未改变甲基安非他命初犯率在这段期间的逐年增加趋势,也未改变摇头丸初犯率在这段期间的逐年减少趋势。
这项实证资料分析结果可看出不同非法药物初犯率彼此间可能出现的「犯罪转移」,当海洛因的初犯率下降,其他毒品,像是甲基安非他命与恺他命的初犯率则可能增加,这项研究结果也提供警政与卫生单位思考评估现阶段的毒品防制策略,除了针对海洛因的三管齐下减害计画,尚需其他的防制策略来因应。
★中时新闻网关心您:保护自己、远离毒品!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