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美中贸易战影响,大陆半导体产业遭美国制裁,无法取得关键技术与设备,这让许多厂商相当焦急。近年则传出华为有意发展小晶片领域,达到弯道超车的最终目的,不过有专家认为,小晶片仅是先进制程晶片的补充品,并不能完全替代先进制程晶片,此做法是不切实际的。
南华早报报导,由于技术与设备的限制,大陆晶片厂的制程实力停留在成熟制程,无法继续往前推进,因此他们决定换个想法力拚突围,大陆计算机互连技术联盟(CCITA)表示,大陆可以使用28奈米的晶片,并透过小晶片封装成性能更强大的晶片,效能可以与16奈米甚至是7奈米晶片一搏。
华为旗下IC设计厂海思与上海芯原微电子是最早投入小晶片研发的厂商之一,芯原微电子创办人戴伟民就认为,大陆的晶片制造技术虽落后欧美,但拥有完整的封装能力,小晶片对于解决大陆半导体供应链有重要意义,更可以建立先进CPU和GPU的战略库存。
然而此想法却无法被大陆专家看好,北京清华大学教授魏少军就认为,小晶片仅是先进制程晶片的补充选项,并无法完全取代一般晶片。此外,有不具名专家认为,大陆很难开发5奈米以下的先进晶片技术,这代表在可预见的未来,大陆仍会落后台积电等晶圆厂。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学者王启东则提到,此想法目前还有技术条件需要克服,例如封装14奈米晶片执行7奈米晶片功能,可能会增加4成的耗能,这也代表,使用成熟技术制造先进晶片不切实际,且就算技术能够有所突破,如何控制成本也是一大挑战。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