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导称,在常态化核酸检测的地方,大多实行免费政策,由财政部门提供资金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许光建表示,由政府兜底开展全民免费的常态化核酸检测,一、二线城市或能承担起高额成本,但中小城市面临较大财政压力。
甘肃省陇西县5月23日发布公告称,「宣导全社会所有人群每周一次核酸检测,费用自理,对未按期进行核酸检测的,将进行赋码提醒」。
四川省阆中市5月27日宣布,自5月31日后,市民需自觉自费进行每周一次的常态化核酸检测,费用为每次3.5元人民币。29日,阆中市将「自觉检测」调整为「自愿检测」。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负责人5月31日,透露,上海市常态化核酸检测点的检测服务免费至6月30日。
根据大陆国家医保局、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日前印发的通知,对于政府组织大规模筛查和常态化检测的情况,要求检测机构按照多人混检不高于每人份3.5元提供服务。
便捷的採样点布局是做好常态化核酸检测的重要基础之一。大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近多次提到15分钟核酸「採样圈」建设。
眼下,由固定採样点、便民採样点和流动採样点等共同编织的便民採样圈,正在许多城市逐步成型,採和检的能力也逐渐与之匹配。
杭州市副市长陈瑾说,按照步行15分钟内到达、排队等候不超过30分钟的标准,杭州利用党群服务中心、药店、健康驿站、移动採样小屋等形式,在全市设置了1万多个採样点。
对不少城市来说,常态化核酸检测是一项新开展的工作,压力是客观的,从多地核酸採样人员的缺口可见一斑。河南计画年内培训5万名核酸检测相关人员;海口面向社会招募核酸採样员;唐山市曹妃甸区紧急招募核酸採样检测志工。
为建好15分钟核酸採样圈,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各式各样的智能化核酸採样工作站快速上线;多个导航软体载入便民核酸採样点导航功能;多地推出核酸点即时排队、运行状态等查询小程式。
截至5月底,中国核酸检测总能力已达到近9000万管/天。与此同时,送检不及时、报告不准确、实验室管理不严格等问题也有发生。
据报导,因常态化检测迅速发现感染者,一些低风险地区调整检测频次。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今年清明节假期后,遵循「愿检尽检」原则,一天内有1070万居民自愿参与。这一核酸检测,武汉筛查出了1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透过局部快速封控和多轮扩面核酸检测,武汉市于4月19日实现了阳性人员零新增,较快实现社会面清零。
通过常态化核酸检测,杭州市西湖区、安徽桐庐县、辽寧渖阳也在常态化核酸检测中发现阳性感染者。
杭州副市长陈瑾说:「常态化核酸检测成本不低,但与定点式、高强度的封控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成本相比,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成本要小得多。」
近期,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有些低风险地区降低了常态化核酸检测的频次。杭州、苏州、武汉、深圳等地从最初的48小时延长至72小时;江西抚州将普通人群3天1检改为7天1检;江西新余将此前的普通人群3天1检调整为10天1检。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