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天文研究所助理教授何英宏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组成跨国研究团队发现,由2颗恒星互绕组成的联星系统行星,是最有可能孕育外星生命之处,应列为太空搜寻的主要目标。
国立清华大学今天发布新闻稿,何英宏表示,因地球是唯一已知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因此,天文学家过去寻找外星生命时也倾向关注只有一个太阳的单恒星系统。
何英宏表示,银河系中约有一半的恒星是联星系统(Binary star systems),就像有2个太阳,2颗恒星够接近、受到彼此的引力影响而互绕,环绕它的行星环境也与单星行星有很大的不同。
何英宏指出,联星系统大约每百年就会喷发一次,比起单星系统约万年才喷发一次更为频繁;在恒星喷发后,环绕着它的行星上的碳、氢等可组成生命体的有机化合物就有机会重组,也就更有可能孕育外星生命。
何英宏表示,他与团队使用位于智利北部沙漠的ALMA望远镜,观测距离地球1000光年外,大约1万年前形成的年轻联星系统NGC 1333-IRAS2A,得到了它的高解析度快照,再以电脑模拟其演化之前及之后的状态。
何英宏指出,科学家们以往认为围绕单恒星的轨道比较单纯,不受多个大天体影响拉扯,也比较容易维持稳定的温度和光照,有利于生命的存续。但这种想法已被最新的研究结果推翻。
何英宏说,研究团队从模拟中得知,包围这个年轻联星的气体流动混乱且剧烈,导致喷发,大量物质落向恒星,使恒星变得明亮10到100倍,然后又恢復到正常状态。在喷发期间,正在形成行星的圆盘中的气体和尘埃被撕裂并重新聚积,改变了行星的结构。
他说,团队分析观察到的水、甲醇以及其他复杂的有机物,以及有9到12个原子的含碳分子,发现联星系统喷发破坏了岩石中的水及复杂有机物,使有机分子破坏及重建的速度比单星系统更快,更有机会孕育出生命。
清大表示,这项研究获得清华大学天文资讯与计算中心及教育部玉山计画补助。跨国团队成员还包括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何英宏则负责计算与模拟出观测结果的理论模型。这项研究成果最近登上国际顶尖期刊「自然」(Nature)。(编辑:李锡璋)1110616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