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花莲县台11线上全台最大的滨海阶梯式梯田—新社梯田近来开始收割稻作,该处主要由噶玛兰与阿美族人共同耕作的稻田区,其背后有族群互助与农耕技术交流的美丽传说。
据当地老一辈族人表示,早期居住该地的阿美族多在缓坡地带种植旱稻为主,19世纪后期,因抗清遭追杀而逃至丰滨的噶玛兰人,在兰阳平原就已擅长小米、水稻耕种,两族后来共同居住在新社等地,水稻农耕技术因而传入,并逐渐发展成当地主要作物。
由于比邻太平洋,位于公路旁所谓「新社半岛」水田区,东北季风强劲,靠海梯田多数农民每年只种一期稻作,1968年杂交选育成功,1975年命名推广的「高雄139号」成为新社梯田区最普遍稻种,结穗后的黄金稻浪每年都吸引大批民眾打卡,部分靠山区农民种植二期稻,选用种植期较短的稻米品种。
新社部落旁的群山为海岸山脉一部分,梯田灌溉水源即是引自附近山区,公路西北边的「拉拉板山」(Lalaban)噶玛兰语为「最高」之意,是其中最高的山头,部落渔民捕鱼回航做为重要指引,山上有农田,也是噶玛兰族去世祖先下葬之处,曾出土巨大石棺。
近来连日午后雷阵雨,部分稻子伏倒或水分过于饱满,田土也因而松软,让割稻机作业增添不少困难,为使工作顺利,当地原住民种植稻米,不论插秧或收割,都会备妥酒水祭拜祖灵。 由于梯田有许多不规则区块,加上上述因素,人工辅助收割不可少,已经种稻十余年的噶玛兰族农民朱永静,29日偕同妻子及亲戚一起收割,开始前所有人都按照该族传统仪式,在田头以酒水祭拜祖灵后才开始作业。
新社梯田虽因盛名远播吸引许多人潮,但有人不听劝告踏入稻丛中拍照打卡,甚至与警方捉迷藏,朱永静指着田里被踩倒的稻子甚感无奈,对照他与亲友跟随割稻机拾穗,不浪费任一颗稻米,不良游客在这个梯田美景反成了最不美丽的风景。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