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馆办理为期1个月的「考古筛洗」工作,在取自于植物园考古遗址的土块中,发现相当数量的史前陶片、石器、玻璃珠、鱼骨、碳化稻米等遗物,其中更筛洗出一件台湾极为罕见的「多环形玉玦」,让参与工作的同仁与民眾感到十分振奋;馆方表示,多环形的玉玦非常稀有,先前出土的玉玦也仅为单环形,可见其珍贵性。
十三行博物馆保存取自于植物园考古遗址十三行文化层的土块,由考古学家刘益昌教授团队发掘;为进行考古遗址土块研究及推广公眾考古,从今年4月份开始进行「考古筛洗」工作,并让民眾参与体验发掘过程,与史前标本近距离接触,参与的民眾跨越不同年龄层,有亲子、学生、退休人士及文史工作者等。
其中就读东吴大学的姚同学表示,印象中到博物馆参观,都只能透过橱窗观赏文物,没想到现在竟然有机会在土块中亲手筛洗出具有千年歷史的标本,感觉非常神奇。
而整个筛洗活动最具「亮点」的成果,莫过仅此一件且状况完整的「多环形玉玦」,十三行博物馆表示,多环形的玉玦非常稀有,台东县卑南考古遗址曾发现类似的文物,而植物园先前出土的玉玦也仅为单环形,可见其珍贵性,且这件玉玦尺寸较十三行考古遗址的人兽形玉玦还要大,玉质厚实,相当难得。
十三行博物馆后续将进行土块筛洗遗物清理、编号、测量、登录、造册等工作,挑选纹路清晰且具数位化价值之标本进行拍摄,纳入典藏并于「十三行数位博物馆」网站展示,让大眾可以用最便捷的方式,认识考古文化资产。
发表意见
中时新闻网对留言系统使用者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权利。当使用者使用本网站留言服务时,表示已详细阅读并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规定:
违反上述规定者,中时新闻网有权删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锁帐号!请使用者在发言前,务必先阅读留言板规则,谢谢配合。